臍帶(學名:Funiculus umbilicalis)是幾乎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的母體內,胎兒與懷孕的母親的胎盤的一種聯繫結構。
解剖學和生理作用
臍帶狀如繩索,表面光滑透明,內含結締組織和血管;在胎盤內胎兒的血液循環與母親的血液循環交換營養物質和氧氣,通過臍帶營養物質與氧氣來到正在成長的胎兒的體內。
正常人的臍帶含有三條血管:
- 兩條臍動脈(Plural Arteriae umbilicales):連接左右髂內動脈。
- 一條臍靜脈(Vena umbilicalis):臍靜脈進入胎兒體內,從肝門入肝,然後再分為兩條途徑,一部分與肝門靜脈血液相混,經肝靜脈匯入下腔靜脈,另一部分經靜脈導管入下腔靜脈。
來自臍靜脈的血液與來自胎兒身體下部回流的血液在下腔靜脈中混合後入右心房,絕大部分的混合血經卵圓孔入左心房,再經左心室進入主動脈,主要供應胎兒的腦部及心臟營養。右心房內來自下腔靜脈的小股血與來自頭部及上肢的上腔靜脈的血液相混流入右心室,再進入肺動脈。由於胎兒的肺尚無呼吸功能,所以僅有少量血液入肺,大部分血液則經動脈導管進入降主動脈。降主動脈中的大部分血液經臍動脈返回胎盤,小部分血液供應身體下部。胎兒體內循環的血液,都是動脈血與靜脈血的混合,只是混合成分的比例不同。流入上肢、頭部、心臟及肝臟的血液含氧及養分較多,而流入胎兒肺部及身體下部的血液含氧及養分較少。
兩條動脈將二氧化碳豐富和營養少的血輸入胎盤,靜脈將氧氣和營養豐富的血液輸回胎兒。另一條動脈在胎兒的第一周就退化了。動脈輸送靜脈血(富含二氧化碳和廢物的血)、靜脈輸送動脈血(富含氧氣和營養的血)的血管除肺動脈/靜脈外就只有臍動脈/靜脈。人的臍帶約50至60厘米長,直徑約2厘米,臍帶內的血管由華通氏膠(Wharton's Jelly)包裹,華通氏膠中有幹細胞。
約1%的人胚胎臍帶只有兩條血管:一條動脈及一條靜脈。出現這種異常的胎兒多數仍然正常成長。另外有更稀少的例子有動、靜脈各兩條。這種異常多數與遺傳有關,通常同時出現胚胎異常。
通過胎盤絨毛上皮的滲透作用,胎兒血液於絨毛間隙內,與母體血液之間進行物質的交換。
產後變化
胎兒逸出後臍帶失去作用,數分鐘內搏動停止,此時應在臍帶根部將其剪斷並結紮,動物一般是母動物將臍帶咬斷。等到臍帶停止搏動再鉗夾對於新生兒可能有好處,因為這樣臍帶裏面的血液和幹細胞可以流入胎兒,可以有效防止一些疾病[1];之後剩餘的臍帶殘段在一到兩周內脫落,留下的疤痕就是肚臍。
出生後臍動脈遠側段閉鎖形成臍內側韌帶,近端段管腔未閉,與髂內動脈起始段相連,發出2~3條膀胱上動脈,分部於膀胱的上、中部。
出生後臍靜脈近側段閉鎖形成肝圓韌帶。
出生後臍尿管將閉鎖成為臍正中韌帶。
相關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