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星風雲pulsar wind nebula,縮寫為PWN,複數為PWNe,有時稱為plerion,是源自希臘語"πλήρης","pleres",意思是"滿"[1]。),是由超新星殘骸中心的脈衝星產生的脈衝星風提供動力,在其殼體內發現的星雲。這種星雲是在1976年發現的,當時在超新星殘骸中心附近的無線電波出現衰減的現象[1]。之後,它們被發現是X射線輻射源[2],並且可能是伽瑪射線[3]

Thumb
船帆座脈衝星(中心)及其周圍的脈衝星風雲。
Thumb
蟹狀星雲的內部。中心部分顯示脈衝風星雲,中心的偏紅色星是蟹狀星雲脈衝星。合成影像的可見光是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資料(紅色),X射線的資料來自錢卓拉(藍色)。

脈衝星風星雲的演化

產生脈衝星風雲的過程很複雜,它們在產生成為所謂的星雲遺跡之前會通過各種階段的演化,像是風泡、殼狀星雲或弓形衝擊星雲[2]。 新的脈衝星風雲出現在脈衝星產生的最初數千年內,通常看起來像超新星殘骸內的一系列殼層,例如蟹狀星雲內部區域內的小脈衝星風雲[4],或是在巨大的船帆座超新星殘骸及其相關的船帆座脈衝星內的星雲[5]

隨着脈衝星風雲年齡的老化,超新星殘骸的星雲消散和消失。在時間的推移中,脈衝星風雲的行為可能會改變,成為圍繞着毫秒電波脈衝星,或更老更慢的旋轉脈衝星遺跡的星雲[6]。估計脈衝星風雲可以持續15,000年,之後,殼隨着脈衝星能量的減少而消散,它們就不再能探測到[1]。重要的是,這取決於脈衝星因失去能量而自旋速度變慢的速率;這在已知的脈衝星之間有所不同[1]

脈衝星風星雲的特性

脈衝星風由帶電粒子(等離子)組成,並由旋轉脈衝星的快速旋轉產生強度達到1TG的巨大磁場加速到相對論速度。 脈衝星風經常流入周圍的星際物質,形成一種經常性的激波,稱為「風終端激波」,其中的物質被減速到次相對論速度。超過此半徑,同步發射在磁化流中增加。這些過程可以開啟和關閉與許多反轉,這為在中心的脈衝星創造了許多可見的外殼[2]

脈衝星雲通常顯示以下的屬性:

  • 越靠近中心亮度越高,而沒有像大多數其它超新星殘骸中的殼層結構。
  • 在電波頻帶中高度偏振通量和平面譜指數, α=0–0.3。由於同步輻射的損失,X射線能量指數上升,平均X射線光子指數為1.3–2.3 (譜指數為2.3–3.3)。
  • X射線的尺度通常小於其電波和光學尺度(由於高能電子的同步加速壽命較短)[7]
  • 伽瑪射線TeV光子能量指數約為2.3。

脈衝星風雲可以是探測脈衝星/中子星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有利探測器。其獨特的特性可以推斷脈衝星風的幾何、能量和組成、脈衝星本身的空間速度以及環境物質的特性[8]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