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英語: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亦稱威爾森氏症(英語:Wilson's Disease),是一種銅代謝障礙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患者的體內會積聚銅[1]。典型的徵狀都跟腦部(大腦基底核軟化和變性)和肝臟(肝硬化)有關[1];肝臟相關徵狀有嘔吐、衰弱、腹水、腿部水腫、出現黃疸以及搔癢[1];腦部相關徵狀則有錐體外系徵狀(顫抖、肌肉僵直、說話有困難)、人格變異、焦慮、憂鬱、腦退化症、出現幻覺[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4月18日) |
肝豆狀核變性係為一種肝豆狀(又稱 ATP7B)基因內發生的隱性突變[1]。患者必然是從雙親之一遺傳了突變複製基因[1]。要確診此症並不容易,而且常常會需要做許多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及肝臟活體組織切片[1];生化檢查可以發現血漿銅藍蛋白缺少。患者的家人可能也需基因檢測[1]。
肝豆狀核變性的治療方式以改變飲食和藥物為主[1],改變飲食有低銅飲食及避免使用銅製炊具[1],使用藥物為螯合物,如曲恩汀、D-青黴胺和鋅補充劑[1]。併發症有肝衰竭,肝癌和腎小管性酸中毒[1]。若患者患有肝衰竭或其他治療方式都不見效,或許會採用肝臟移植[1]。
約每30,000人中會出現一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1],通常徵狀顯現於5至35歲之間,患者的男女比例一致[1]。早在1854年,Friedrich Theodor von Frerichs就留有肝豆狀核變性的記敘,因山穆·威爾森研究貢獻卓越,此症的別名就以他之名廣為流傳[2]。
徵狀
肝臟方面,會有近似肝炎、肝硬化的表現,發病年齡從2、3歲到40、50歲都有,是一種遍佈患者年齡層的疾病。肝酵素的指數上升、黃疸、白蛋白降低、腹水、凝血機能異常、血中的氨含量增高或是由於肝異常所引起的腦病變等狀況出現,或是以較緩慢的情況漸進。由於肝豆狀核變性的肝臟徵狀與肝病患者的徵狀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所以肝病患者最好也接受肝豆狀核變性的檢驗。少數患者甚至會以暴發性肝炎來表現,死亡率相當高。
神經系統徵狀則有類似帕金森氏症的動作障礙、行動遲緩、步伐不穩、肢體僵硬;臉面表情呆板;舌頭肌肉不靈敏,自由轉動受到障礙,口齒不清、構音障礙;咽部肌肉僵硬化,以致吞咽困難,口涎無意識地流出口角。如果患者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後期則會導致患者無法行動,臥床不起,最終影響食物攝取,導致死亡。若小腦銅沉積嚴重,會導致不自主動作,譬如四肢節律性震顫,無法控制手指做出指划動作,不自主且持久的強笑或強哭。後期不但四肢肌肉僵硬,甚至強烈痙攣並劇痛,更甚者導致四肢骨折。
此病也可影響患者精神狀態,包括情緒、智能,使之衰退,進而失智;也有患者出現妄想與幻覺的情況。最常見的徵狀有三分之一是以早期精神病型態顯現,且徵狀呈現多樣化,可能的病徵從輕微的情緒不穩定到嚴重的憂鬱、躁症等精神病徵狀。
在患者的角膜周邊與鞏膜的交界處,可觀察到所謂的凱-費環(Keyser-Fleischer ring)又稱角膜K-F色素環,是棕綠色至金黃色沉積着銅元素的色素環,為早期徵狀的主要診斷方式,不過不少其他的肝臟疾病也可發現此環。通常嚴重時肉眼即可見此環,輕微時則需要藉助裂隙燈來檢查。在腎臟方面,可見到腎小管異常徵狀,腎結石出現。內分泌方面的異常,包括低血糖、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症、骨質疏鬆和停經都有可能。血液學方面會有貧血的現象產生,這是因為在血液中過多的銅會使得紅血球細胞膜氧化而受損,形成成溶血性貧血。在心血管方面可能會有心律不整以及心臟肌肉萎縮等徵狀。
治療
此病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人工促使銅從患者身體中排泄出來。如果時久沒有排泄出去,銅則會在患者體中沉蓄,對周圍器官產生化學反應,使器官的器質性改變。這時再進行銅排泄人工協助治療手段也僅能使器官不繼續病變,但以前銅沉積所導致的質變損傷已無法救補,患者會留下終生的徵狀,僅能靠持續的治療與服藥維持正常動作。用來促使患者體內銅排泄的藥物主要有青黴胺、二巰基丙醇、二巰基丁二酸鈉等化學藥物。其中最為確實的治療手段則是長期口服青黴胺片,成人每日攝用量應當保持在0.6至1.5克範圍內,兒童每日服用量保持在0.3至0.8克內。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患者的飲食,儘量避免含銅量高的食物(硬殼果、貝類、蕈類、豆類食品及動物的血或肝部)。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肝豆狀核變性是由於位於第十三對染色體上一個稱為 ATP7B 的基因產生突變所引起的。這個基因的產物被認為是一種與傳送銅有關的蛋白質,在肝臟中含量很多,它的缺乏導致從膽汁排出的銅減少,進而堆積在肝臟內導致肝細胞銅中毒而死亡。自肝臟大量釋出的銅則藉由血液循環至身體其他的器官,大量的銅便堆積在各個器官內。目前治療的藥物其作用就是在加速銅從體內排除,但若能避免食用含銅食物,例如豆類、有殼海鮮、巧克力、核果、糙米等外加維他命B6補充劑,也可幫助減緩病情。目前的療法就是使用螯合物療法(英語:Chelation Therapy)將銅自患者體內排出。攝取鋅可以幫助減少小腸對銅的吸收。雖然已經有治療方法,但是只有0.4%的患者對治療產生有效反應。
肝臟移植可以說是最有效的根治方法,因為絕大部分的基因缺陷所導致的蛋白質缺乏都是在肝臟內發生,所以移植肝臟通常可以治癒威氏症。威氏症患者需要接受長期的治療,若不接受任何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99.96%。
歷史
威爾森氏症是以一名英國醫生山姆·亞歷山大·金尼爾·威爾森醫生(1878-1937)命名,威爾森醫生於1912年首個完整描述此症。1948年,J.N. Cuming醫生發現了這些威爾森氏症與銅累積之間的關係。1956年,Dr. John Walshe成功發現了第一個有效治療威氏症的方法,他使用螯合物療法將銅自患者體內排出。威氏症與缺陷基因的遺傳之間的關係則是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由許多研究團隊所發現。
參考資料
- 台大神經部
- 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七期 - 威爾森氏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肝豆狀核變性診治過程中的挑戰和應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肝豆狀核變性診療現狀 - 中國罕見病
- 媒體報道
- 德科学家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上有新发现. 新華社. 2016-06-22 [2017-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2).
- 关于罕见病救命药青霉胺片全国断货的情况说明. 今日頭條-藥事. 2017-02-16 [2017-04-18].
- 断药300天 这群惊魂未定的罕见病患者哭着说不想死. 搜狐-世相. 紅星新聞. 2017-04-17 [2017-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8).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