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所知運動(英語:Know Nothing)是19世紀40至50年代美國本土主義者所發起的一場政治運動,旨在對抗來自愛爾蘭的天主教徒移民。這些移民常被視為美國價值觀的威脅,並且被認為受羅馬教皇的操縱和控制。運動主要集中在1854年至1856年期間,目標是限制移民入境,但其實際成效有限。
最初是1843年在紐約以「美國共和黨」名義發起,隨後該運動以本土美國人黨(Native American Party)為名擴展至其他州份,並於1854年正式成立一個國家政黨,隔年更名為美國人黨(American Party)[1]。至於「一無所知」(Know Nothing)這個名稱源自該政黨的半秘密組織,當其成員被問及有關行動時,他們會統一回答:「我一無所知」("I know nothing.")。[2]但由於內部分歧,尤其在奴隸制度問題上的意見不合,該運動未能持久,大部分成員於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前轉投新的共和黨。[3][4]
歷史
19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期間,美國迎來了大量來自愛爾蘭和德國的天主教徒移民,這導致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的宗教信仰差異演變為一個政治問題。隨著移民潮的加劇,宗教緊張局勢也隨之升溫,並且引發了美國與歐洲之間有關天主教和新教的爭論。在選舉期間,宗教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儘管天主教徒聲稱他們在政治上保持獨立,但新教徒認為教皇庇護九世鎮壓了1848年的自由主義革命,是自由與民主的敵人。這一觀點與當時流傳的陰謀論不無關聯,該陰謀論宣稱教皇通過委任愛爾蘭主教來控制移民,企圖征服美國。基於這種恐懼,查爾斯·艾倫於1849年在紐約成立了一個名為「星條旗社」的秘密組織,這個受誓言約束的社團後來成為美國人黨內部分群體的核心。
對天主教徒移民的恐懼進一步激化了新教徒對愛爾蘭裔美國人及其主導的民主黨的敵意。一些行動主義者組建了秘密團體,協調選票並全力支持他們的候選人。當這些秘密組織的成員被問及他們的行動時,他們會回答:「我一無所知」("I know nothing."),這也正是該運動被稱為「一無所知」的原因。該運動在1855年的選舉中取得了一些成功,贏得了芝加哥、波士頓等主要城市的控制權,並在馬薩諸塞州議會和政府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1854年春天,「一無所知」運動成功掌控了波士頓、塞勒姆以及其他新英格蘭城市,並在同年秋天的麻薩諸塞州選舉中創下了歷史性的勝利。在費城,擔任報社編輯並享有盛名的羅伯特·T·康拉德,以輝格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競選,但很快被揭露為「一無所知」的成員。他在競選中承諾將打擊犯罪、禁止酒吧在周日營業,並且只任命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最終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一無所知」候選人約翰·T·托爾斯擊敗了在任市長約翰·沃克·莫里,這一結果激怒了民主黨、輝格黨和自由土地黨,促使他們組成了「反一無所知黨」(Anti-Know-Nothing Party)以進行抵制。然而,在紐約的一場四人競選中,「一無所知」候選人僅以26%的支持率排名第三。「一無所知」聲稱在緬因州、印第安納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已發揮了決定性影響,但歷史學家們對此存疑,因為當時各個政黨處於混亂狀態,廢奴、禁酒運動與本土主義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儘管如此,「一無所知」推舉的史提芬·帕弗里·韋伯和J·尼利·詹森分別當選三藩市市長和加州州長。
「一無所知」運動起先以非中央集權的形式展開,但1854年的選舉成功使該運動決定正式成立「美國人黨」。隨後,美國人黨吸引了大量輝格黨成員[5]、部分民主黨人以及禁酒運動的支持者。當年,美國人黨的黨員數量從50,000迅速增長到約100萬。然而,黨內忠誠度問題依然存在,部分黨員在投票時仍然支持民主黨或共和黨候選人。[6]同時,新興的共和黨在北方各州崛起並顯示出強大的影響力。儘管美國人黨吸引了不少成員,但只有極少數傑出的政治家選擇加入,並且大多數黨領袖的政治生涯相對短暫。少數例外如印第安納州的斯凱勒·科爾法克斯和麻薩諸塞州的亨利·威爾遜,兩人後來都成為了共和黨的重要人物,並最終當選為副總統。
歷史學家泰勒·安賓德對這段歷史總結道:
「一無所知」運動在1854年選舉中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因於第二政黨體系的瓦解,尤其是輝格黨的衰落。輝格黨長期受到內部分歧和持續黨派鬥爭的影響,最終被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的爭議徹底削弱並幾乎消亡。這一局面催生了反奴隸制、禁酒運動和本土主義的興起,並激發了選民強烈的反黨情緒,進一步加速了政黨體系的崩解。第二政黨體系的瓦解使「一無所知」運動能夠吸納大量的轉移選票,這些選票數量甚至超過了該運動本身的支持基礎,使得他們在以往本土主義組織失敗的地方重新取得成功。[7]
1854年,一部分美國人黨員聲稱,他們偷走並摧毀了教皇庇護九世(Pius IX)捐贈給華盛頓紀念碑的花崗岩石。他們還接管了紀念碑的管理處,並控制了該建築長達四年之久。結果在這段期間內進行的部分工程和修繕工作後來被認為需要重新進行。同年,「一無所知」在三藩市成立了一個支部,該支部專門反對大多在當地的金礦中工作的中國、智利和愛爾蘭移民。其成員包括州最高法院的一名法官,該法官甚至裁定任何中國人都不能在法庭上作為證人對白人作證。[8]1855年,「一無所知」的成員李維·布恩成功當選為芝加哥市長。然而,共和黨人亞伯拉罕·林肯的崛起最終阻止了該黨在芝加哥的進一步成功。林肯強烈反對「無所不知」運動的原則,但沒有公開譴責,因為他需要該運動成員的選票,才能在伊利諾伊州成功組成反奴隸制聯盟。[9][10]
1855年,俄亥俄州成為了「一無所知」運動實力增強的唯一州份。這一成功主要歸功於他們成功拉攏了害怕天主教的德裔路德會教徒和蘇格蘭裔教徒。在阿拉巴馬州,「一無所知」運動主要由一些前輝格黨人、前民主黨人以及支持政府資助鐵路建設的政治局外人組成。同年,弗吉尼亞州的州長選舉也引起了全國關注。民主黨候選人亨利·亞歷山大·懷斯成功說服選民,使他們認為「一無所知」運動與北方廢奴主義者同流合污,從而贏得了選舉。隨著懷斯的勝利,廢奴運動在南方開始瓦解。[11][12]
在1855年至1856年期間,該黨很快就在北方衰落。在185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一無所知」因為奴隸問題而敗北。因為其中一個派別支持總統候選人美納特·菲爾莫爾和副總統候選人安德魯·傑克遜·唐尼爾森(Andrew Jackson Donelson),他們獲得了23%的選民投票和馬里蘭州的八張選舉人票。菲爾莫爾在賓夕法尼亞州沒有得到足夠的選票去阻止占士·布坎南進入白宮。大多數進入美國人黨的反奴隸制人士在極富爭議的德雷德·史葛(Dred Scott)裁決案發生之後加入共和黨。美國人黨中親奴隸制的一派仍然在一些南方州份的州和地方各級仍然實力強悍,但是在186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他們不再是一支重要的國家政治運動力量。[13]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一無所知」南派從根本上說是和「一無所知」北派不同的,他們受本土主義或者反天主教主義的影響比保守的聯邦主義的影響要小;「一無所知」南派大多數都是害怕民主黨親奴隸制極端主義者和北方反奴隸制共和黨出現的前輝格黨人。在路易斯安那州和馬里蘭州,「一無所知」爭取到了天主教徒的支持。不過,歷史學家Michael F. Holt則認為,「一無所知」主義起初在南方發展起來;同樣,它也在北方——孕育着本土主義、反天主教主義和對不負責任的政客的憎恨——中發展起來,而不是保守的聯邦主義。他還引用了前田納西州州長威廉·B·坎貝爾(William B. Campbell)在1855年1月寫的話,「我對支持他們那種觀念的普遍態度感到很震驚——也就是說美國本土主義和反天主教主義——它無所不在。」[14]
只有少數的「一無所知」人是有錢人;大部分「一無所知」人都是工人或者小農民,他們的工作或者生活方式受到低成本勞動力和新移民經常出現的文化差異問題所威脅。1854年,「一無所知」在北方州份選舉中取得了驚人的勝利,贏得了馬薩諸塞州議會的控制權,並在賓夕法尼亞州得到了40%的選票。雖然大多數新移民定居在北方,但是本地人對他們感到仇恨和憤怒的情況是全國性的。最初,美國人黨在南方獲得選票支持,吸引很多前南方輝格黨人去投他們的票。不過在19世紀50年代,沒有任何政黨能忽視奴隸問題,1855年,美國人黨分裂成北派(反奴隸制)和南派(親奴隸制)。分裂後,很多投「一無所知」一票的人轉去支持另外一個新政黨。新政黨擁有包含了親西部、擴張主義和反奴隸制度的政策的很多特徵。這個政黨就是於1854年成立的共和黨。[15]
後世用法
「一無所知」(Know Nothing)這個詞比該黨本身更具持久影響力,並在後世的政治語境中成為了一個帶有負面含義的詞彙。19世紀末,民主黨常常使用「一無所知」這個詞來形容共和黨,以爭取天主教徒的選票支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語逐漸演變成具有挑釁性和誹謗意味的措辭,用來暗指對手既是本土主義者,又是無知的人。
到了20世紀初,「一無所知」已經成為了一種用來貶低政敵的標籤。2006年,《旗幟周刊》總編輯威廉·克里斯托爾在一篇社論中批評了一些民粹共和黨人,指出他們沒有意識到將共和黨轉變為一個反移民的「一無所知」政黨的潛在危險。[16]次年,《紐約時報》在2007年5月20日的頭版社論中也提及「這一代的『一無所知』人」,當時正值美國關於移民法案的激烈辯論之際。[17]
政綱
美國人黨提出的政綱,還包括以下內容:
總統候選人
虛構描寫
美國人黨在2002年被電影《紐約黑幫》呈現在世人面前,其中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被稱為"屠夫比爾"的威廉,這個角色的原型來自「一無所知」的領導者威廉·普爾。「一無所知」在作家諾亞·戈登寫的歷史小說Shaman中,也扮演了一個主要角色。
參見
註釋
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