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羅歷山(法語:Alexandre de Rhodes,越南語:A-Lịch-Sơn Đắc-Lộ、Cha Đắc Lộ[德羅神父]或A-lếc-xăng Đơ-rốt,1591年3月15日—1660年11月5日),曾誤譯亞歷山德羅,是法國出身的耶穌會傳教士,他在十七世紀初遠赴當時的交趾支那進行天主教的傳教任務,對越南天主教的奠基與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羅歷山也是相當有造詣的語言學家,他編寫了第一部《越葡拉詞典》(Dictionarium Annamiticum Lusitanum et Latinum)。他所創造的越南語拉丁化拼音文字(國語字),在日後更取代了原本使用的漢喃成為越南主要的文字系統。
羅歷山出生於法國的亞維農,1612年4月24日,年僅21歲的他進入耶穌會,成為一位見習修道士,立志為傳教工作奉獻自己的一生。
為傳播天主教信仰,羅歷山在1619年遠赴中南半島,於1620年抵達河內,加入一個早於1615年已經在當地成立的耶穌會宣教團。當時越南正值鄭阮紛爭時期,羅歷山花費了十年時間,周旋在此時由鄭主控制的後黎朝朝廷中。羅歷山給耶穌會的文書中誇大的宣稱他讓超過六千名的越南人民改信天主教,然而羅歷山始終未能使當時的越南主政者接受天主教信仰。
在這十年中,羅歷山出版了後來被許多越南學者用來創造新的越南文字系統的《越葡拉詞典》。在此基礎上創造的新的系統主要使用羅馬字母,就是現在的越南國語字。
1624年,他被派到東印度的交趾支那。1627年,他前往越南東京工作,直到1630年,鄭主鄭梉意識到天主教信仰傳播的威脅,開始驅逐耶穌會傳教士,羅歷山也被驅逐出境。
羅歷山被逐後,到了澳門居留,教授哲學十年。之後,他再次回到越南,不過這次他轉移目標,前往當時由南方阮主控制的中部順化周邊,幷在當地傳教長達六年。天主教信仰在當地的快速傳布同樣引起阮主阮福瀾的疑忌,將他判處死刑,不過之後獲減刑為驅逐,於是再次遭到流放。
1649年,羅歷山返回羅馬,爲了遠東宣教工作,請求傳信部派教區代牧(vicars-apostolic)遠赴遠東訓練和任命當地的教士,並同時要求增加遠東傳教的資金。不過傳信部對他的請求並沒有興趣,於是羅歷山前往法國徵求志願者。這些人屬於一個叫「好朋友」的小團體,這個團體的人員後來成立了巴黎外方傳教會。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學院於1663年開始訓練傳教士,教宗與傳信部後來也在1655年接受了羅歷山的要求。1658年,兩位「好朋友」的成員被任命為越南首兩位宗座代牧區的宗座代牧(Apostolic vicariate),一位是陸方濟(François Pallu),另一位是伯多祿·朗貝爾·德拉莫特(Pierre Lambert de la Motte),他們也是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始祖。
陸方濟後來在交趾支那工作,德拉莫特在越南東京工作。這兩位教區代牧在遠東工作,標誌着羅馬天主教在遠東工作的一個新階段。
1665年,遠東區本地神學院在阿瑜陀耶開學,這使羅歷山的早年工作在遠東得到穩固。
羅德在越南期間完成了第一部越南語天主教教義詰問以及第一部拉丁文-葡文-越南文辭典,這部辭典在很多地方使用羅馬字母拼音拼寫越語發音,幷在日後被許多越南學者廣泛地應用於越南書寫系統的改良,不過羅馬式越文在當時仍未普及,只限於少數的越南天主教徒使用。直到法治時期,越南展開文化改革的民族主義運動,其中之一便是推行羅馬式越文。改革派的越南民族主義者認為越南要真正獨立,一定要「反法」、「脫漢」,爲達成目標,讓社會大衆認同一套簡單的文字工具,使群衆有機會吸收新知識,讓教育得以普及。越南民族主義者極力推廣羅德所創的越文拼音系統,因此改良後的越南國語現在成為了越南主要的文字書寫系統。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