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蠟蘑學名Laccaria amethystina,英語:Amethyst Deceiver)是一種顏色鮮豔的小型可食用菇類,生長於落葉植物裸子植物林中。其紫色的外表會逐漸風化褪色,因此常難以辨認,而有「欺詐者」(Deceiver)的稱號。該別名也可用來稱呼與它關係接近,也會因風化而褪色的紅蠟蘑。紫蠟蘑通常見於北溫帶,但也有報告指出其存在中南美洲熱帶。

Quick Facts 紫蠟蘑, 科學分類 ...
紫蠟蘑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綱: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目: 傘菌目 Agaricales
科: 軸腹菌科 Hydnangiaceae
屬: 蠟蘑屬 Laccaria
種:
紫蠟蘑 L. amethystina
二名法
Laccaria amethystina
(Huds.) Cooke
異名
  • Laccaria laccata var. amethystina
    (Cooke) Rea
Close

分類

1778年,英國植物學家威廉·赫德森英語William Hudson (botanist)首先發現了紫蠟蘑,並將其命名為Agaricus amethystinus,之後紫蠟蘑由莫迪凱·丘比特·庫克歸入蠟蘑屬。紫蠟蘑有許多同物異名,大多都強調其鮮明的紫色外觀,它還曾因具有堅韌、如金錢菌狀(collybioid)的菌柄而被歸入金錢菌屬,稱為Collybia amethystina。目前紫蠟蘑的學名Laccaria amethystina,最早是由莫迪凱·丘比特·庫克於1884年使用,其本意為「紫水晶」,用以形容紫蠟蘑的顏色[1]。1922年,紫蠟蘑曾被視為紅蠟蘑的一個變種,學名為Laccaria laccata var. amethystina (Cooke) Rea,現在這個名稱被視為紫蠟蘑的一個異名[2]

形態描述

紫蠟蘑的菌蓋直徑為1至6公分,四週較凸,中央較平坦,且正中央通常略有凹陷。其顏色在潮濕時為較深的紫丁香色,乾燥時顏色會退去,其中心有時稍呈垢狀[3],邊緣則有灰白色的條紋[4]

Thumb
紫蠟蘑擔孢子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菌柄的顏色和菌蓋一致,其基部有白色的纖維狀條紋,越往頂部逐漸變成點狀,用手搓揉的感覺很有韌性,菌柄長為0.6至7公分,厚0.1至0.7公分。紫蠟蘑的肉質較少,沒有甚麼特殊氣味或口感,顏色為淡紫色。蕈褶的顏色和菌蓋相似,通常間隔較遠,內有許多白色的孢子。蕈褶和菌柄的連接方式為波狀(sinuate),在與菌柄相接前有一段凹陷[3]

顯微特徵

紫蠟蘑的孢子為呈圓形、透明,其上有若干小刺(Echinulate),與孢子的大小相比相對較長。典型的孢子大小為直徑7至10微米,而產生孢子的擔子(Basidium)呈透明棒狀,大小為30至64.5乘8.5至14微米[5]

分佈與棲地

紫蠟蘑為歐洲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溫帶地區的常見物種,在許多種的落葉植物裸子植物林中散播生長,並通常與這些林木構成菌根,如殼斗科植物[4]。紫蠟蘑的生長期通常為夏季晚期至早冬。在中南美洲,紫蠟蘑則常與櫟屬植物共同生長[5]。研究顯示紫蠟蘑是種氨真菌英語ammonia fungus,意指其為一種在土壤中加入氨水或其他含氮物質後能加速成長的真菌[6]。同屬的雙色蠟蘑也屬於氨真菌[5]

食用

紫蠟蘑與其他蠟蘑屬的物種一樣可以食用。雖然其本身無毒,但當土壤含量過高時,紫蠟蘑也會因生物累積該物質而有毒[4]

大眾文化

Coil樂團的歌曲,「Amethyst Deceivers」的歌名即來源於紫蠟蘑的別稱[7]

相似物種

Thumb
Laccaria amethysteo-occidentalis

北美洲有許多紫色的蕈類都曾被認為是紫蠟蘑,直到1984年Gregory M. Mueller才將它們描述為許多不同物種。Laccaria amethysteo-occidentalis即是其中之一。在地理分佈上,其分佈於北美洲西部(紫蠟蘑則沒有分佈於此),在該地區為常見物種。在生態上,前者只分佈於針葉林,後者則主要分佈於殼斗科闊葉林L. amethysteo-occidentalis子實體大小較紫蠟蘑大,顏色也較紫蠟蘑為深,褪色時呈現葡萄酒色而非棕色。兩者的孢子也有明顯差異,L. amethysteo-occidentalis的孢子不似紫蠟蘑的呈現球狀,而是亞球形(subglobose)甚至橢圓形,其上的小刺也較紫蠟蘑的小上許多[8][9][10]

另一種由Gregory M. Mueller從紫蠟蘑分出的物種為Laccaria vinaceobrunnea。其分佈於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及美國南部。其與紫蠟蘑和Laccaria amethysteo-occidentalis區分的依據是巨觀上的顏色。Laccaria vinaceobrunnea只有在極年幼時才呈現紫色,並很快的褪為葡萄酒色或紅棕色,並隨着生長最終呈現無光澤的橙棕色或深黃色。Laccaria vinaceobrunnea的孢子特徵界於紫蠟蘑與Laccaria amethysteo-occidentalis之間。孢子形狀和後者一樣呈亞球狀至橢圓狀,小刺的長度則較長,與紫蠟蘑相似[11][12][13]Laccaria vinaceobrunnea菌蓋皮(pileipellis)在蠟蘑屬中較為特別,為柵狀(palisadoderm),不同於蠟蘑屬典型的絲、束狀(fasciculate)[11][12][13][14]。在棲地上Laccaria vinaceobrunnea也與紫蠟蘑有些不同,Laccaria vinaceobrunnea的生長與維吉尼亞櫟Quercus virginiana)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紫蠟蘑也可與該物種共同生長,但也能與其他殼斗科植物生長[11][12][13]

1988年,蠟蘑屬下的第三個紫色物種Laccaria gomezii由Gregory M. Mueller從紫蠟蘑中獨立出來。Laccaria gomezii櫟屬關係密切,生長在中美洲南美洲北部的雲霧森林(紫蠟蘑在這些地方也有分佈)。Laccaria gomeziiLaccaria vinaceobrunnea有許多相似的特徵,但其子實體的顏色較Laccaria vinaceobrunnea及紫蠟蘑都為深。其蕈褶也很其他種有所差異,Laccaria gomezii的蕈褶與蕈柄連接的方式接近亞下延形(Subdecurrent),不同於其他種的波狀(sinuate)至心形、較狹窄的連接方式。Laccaria gomezii的孢子則與L. vinaceobrunneaLaccaria amethysteo-occidentalis的相似[15][16]

註腳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