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糖質新生(英語:Gluconeogenesis[1])又稱糖質新生作用、糖原異生作用,指的是非碳水化合物(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轉變為葡萄糖的過程,所以又稱為葡萄糖新生[2]。糖質新生保證了機體的血糖水平處於正常水平。糖質新生的主要器官是肝。腎在正常情況下糖質新生能力只有肝的十分之一,但長期飢餓與酸中毒時腎糖質新生能力可大為增強。
當肝或腎以丙酮酸(pyruvic acid)為原料進行糖質新生時,糖質新生中的其中七步反應是糖酵解作用中的逆反應,它們有相同的酶催化。但是糖酵解作用中有三步反應,是不可逆反應。在糖質新生時必須繞過這三步反應,代價是更多的能量消耗。
這三步反應都是強放熱反應,它們分別是:
這三步反應會這樣被繞過:
糖質新生是耗能的過程,從兩分子丙酮酸開始,最終合成一分子葡萄糖,需要消耗6分子ATP/GTP,相比糖酵解作用過程能淨消耗2ATP。
這六分子ATP/GTP是在三步反應裏面被消耗的,而生成一分子六碳化合物要重複這過程一次,所以總的能量消耗是3×2=6:
糖質新生對於人體代謝具有多種重要意義[4]:
糖質新生最主要的生理意義是空腹或飢餓時維持血糖濃度的相對穩定。正常成人的腦組織不利用脂肪酸,成熟的紅血球沒有線粒體,只能進行糖酵解,骨髓神經代謝旺盛,常常發生糖酵解。在不進食的情況下,肝糖原10多小時內消耗殆盡,之後機體通過糖質新生獲得葡萄糖。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進食后豐富的肝糖原儲備是葡萄糖經鳥苷二磷酸(UDPG)合成糖原的結果。後來肝灌注和肝細胞培養實驗證明:只有當葡萄糖濃度達12毫摩爾每升以上時,才能觀察到肝細胞攝取葡萄糖。攝取主要由GK的活性決定,GK的Km值升高導致肝細胞攝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 攝入相當一部分的葡萄糖先分解為乳酸、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後者再異生為糖原。此途徑被稱為三碳途徑或間接途徑,相應的葡萄糖經UDPG合成糖原被稱為直接途徑。三碳途徑解釋了肝攝取葡糖能力雖低,卻仍可以合成糖原又可以解釋肝在進食兩到三小時內,仍保持較高的糖質新生活性。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