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塞特盜龍(屬名:Dornraptor,意為「多塞特的強盜」)是鳥吻類獸腳亞目恐龍已滅絕的一個屬,來自早侏羅世(錫內穆階)的英國多塞特郡查茅斯。該屬包括單一物種諾氏多塞特盜龍(D. normani),所知於最初被理查德·歐文描述為屬於早期裝甲恐龍腿龍的破碎膝關節及股骨。[4]多塞特盜龍曾與龍盜龍、肉龍等獸腳類共同棲息於今天的英格蘭。
多塞特盜龍於2024年被描述為來自藍里阿斯組,儘管先前研究者已提出糾正過的產地即查茅斯泥岩組。[1]
發現歷史
1858年,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收到了詹姆斯·哈里森(James Harrison)在多塞特郡查茅斯發現的破碎恐龍腿骨。其中包括一個右膝關節——關節連接的股骨遠端及脛骨和腓骨近端三分之一組成——及部分左股骨。歐文1859年描述裝甲類的腿龍時將其用作該屬正模材料的一部分。[4][5]後期研究重新審議該分類,提出其屬於蜥臀目的獸腳類而非鳥臀目的裝甲類。[6]
「紐氏米魯龍」("Merosaurus newmani")這一非正式名由塞繆爾·威爾斯(Samuel Paul Welles)、H·P·鮑威爾(H. P. Powell)和史蒂芬·皮克林(Stephan Pickering)於1995年在一篇未發表的手稿中為該獸腳類材料所創造。[2][3][7]卡拉諾與辛普森(2004年)提出這塊鉸接的膝關節可能屬於一種分類不明的原始堅尾龍類獸腳亞目。[8]德恩·耐許(Darren Naish)和大衛·馬提爾(David Maryill)(2007年)亦將此標本歸入堅尾龍類。[9]2010年,羅格·本森(Roger Benson)提出這些骨骼可歸入腔骨龍超科,最終得出結論稱這些標本均為分類不明的獸腳類。[10]
2024年,馬修·巴倫(Matthew Baron)最終描述了鳥吻類新屬新種諾氏多塞特盜龍(Dornraptor normani)。作者宣佈將BMNH 39496即右膝關節選為正模標本。當初被歐文描述為屬於該標本的腓骨已經遺失。GSM 109560即左股骨亦被歸入該屬。屬名Dornraptor組合古英語「Dornwaraceaster」(指英國多塞特地區)的縮寫「Dorn」和拉丁語「raptor」(意為「強盜」或「竊賊」,常用於命名中小型獸腳類)。種名normani致敬英國古生物學家大衛·諾曼(David Norman)。[6]
描述
多塞特盜龍因其股骨遠端內側的大型凹痕、近中遠嵴和一個通過裂口與股骨頭分離的突出的前轉子而在獸腳類中脫穎而出。另外,股骨前關節面上有一較薄的轉子架及一個小孔。股骨在關節髁及前後直徑與關節面寬度相似的內髁間還有一個深深的前槽。多塞特盜龍有一條向近端延伸超過內、外側髁的伸長的脛嵴,以及一條延伸至脛骨遠端的明顯腓嵴。脛骨外側還有一隻與腓嵴平行、遠端形成明顯隆起的尖嵴。此外,脛骨近端有一個不與腓嵴接觸的單獨的嵴,以及後髁間明顯的裂口。最後,從內側看時脛骨外髁形成銳角。[6]
分類
對化石材料的早期研究先後提出其屬於腔骨龍超科、堅尾龍類及角鼻龍類。[10][8][9]
儘管標本BMNH 39496和GSM 109560缺少解剖學上的重疊部位,但兩者發現於相同地層,再加上相似的尺寸和比例,表明兩者屬於同一分類單元,且與其它早期恐龍及龍獵龍、肉龍等同期共存的分類單元均不同。利用巴倫等人(2017年)的系統發育數據集,[11]發現多塞特盜龍是種早期分化的鳥吻類獸腳亞目,與輕巧龍、冰冠龍及包括異特龍和皮亞尼茲基龍的演化支處於同一多分支中。該演化支被恢復為包含角鼻龍類始阿貝力龍及角鼻龍的演化支的姐妹群。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其中將多塞特盜龍及同時期非鳥吻類的龍盜龍和肉龍標為粗體:[6]
獸腳類 Theropoda |
| |||||||||||||||||||||||||||||||||||||||||||||||||||||||||||||||||||||||||||||||||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