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历史舰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艦隊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部隊之一。跟常設的第一艦隊・第二艦隊不同,第三以後是只在有需要時編制・解散的特設艦隊,這支部隊日俄戰爭至太平洋戰爭間共出現過六次。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3月8日) |
1903年12月的臨戰編制,大本營直轄用以警備・哨戒的老朽艦集合。1904年3月編入聯合艦隊。支援陸軍部隊的金州上陸,波羅的海艦隊的探知,對馬海峽海戰當日的敵情報告等,為日本勝利作出很大貢獻。支援樺太作戰上陸時再編。1905年12月聯合艦隊解散式同時解散。
1903年12月28日 新編時的編制
1905年12月開始,本土常設第一・第二艦隊,中國大陸方面則以邦人保護為名目派遣「南清艦隊」。這個南清艦隊改名後為第二代的第三艦隊。因為是海外派遣部隊故沒有司令部。第一次世界大戰勃發時,因中華民國政府宣佈中立,巡洋艦退去,河川砲艦於上海集合解除武裝、第三艦隊解散。
對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臨戰編制,作為進出南方的第二艦隊的留守部隊。1917年俄國革命,成為壓制蘇聯沿海州方面的主力部隊。陸軍西伯利亞出兵時作船團護衛。尼港事件勃發時救援部隊派遣失敗。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結,西伯利亞出兵中止,華盛頓軍縮會議後因舊式戰艦廢棄而解散。
1915年12月25日 新編時的編制
1932年1月28日第一次上海事變爆發,向中國駐留的第一遣外艦隊・第二遣外艦隊派遣增援部隊,此3支部隊統括成第四代第三艦隊。增援部隊包括「上海特別陸戰隊」。以河川砲艦為主體對揚子江流域進行監視。1937年7月日華事變爆發,再增援大量部隊,10月增援部隊新編成第四艦隊,和第三艦隊合併統率而成中國方面艦隊(支那方面艦隊)。第三艦隊司令部兼任艦隊司令部。1939年11月15日,3個艦隊分別改名「~遣支艦隊」,第三艦隊改名為「第一遣支艦隊」,司令部兼任解除。另外,第一遣支艦隊於1943年8月20日降格為揚子江方面特別根據地隊。新編至改名間7年9個月,是經歴代第三艦隊中最長。
1932年2月2日 新編時的編制
作為攻略菲律賓部隊而編制。支援陸軍登陸,黎牙實比市攻略作戰等,佔領菲律賓後轉向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根據陸海軍協定,海軍負責佔領,陸軍負責駐留。佔領荷屬東印度群島1年後改名第二南遣艦隊。
作為中途島海戰壞滅的第一航空艦隊的後繼部隊,以沒參加中途島海戰的翔鶴・瑞鶴為中心再建的機動部隊。
壞滅的第一航空艦隊長官南雲忠一中將和參謀長草鹿龍之介少將任第三艦隊指揮官。第三艦隊予定為空母六隻(翔鶴、瑞鶴、瑞鳳和飛鷹、隼鷹、龍驤2組)和戰艦2隻、巡洋艦4隻、長良為旗艦的驅逐艦16隻共計29隻的大艦隊[1]。菲律賓海海戰時失去旗艦大鳳跟大量艦上機飛行員,其後練成的航空機亦於台灣空戰中消耗,雷伊泰灣海戰時基本沒有艦上機,作為誘敵艦隊而參加。雷伊泰灣海戰後、殘存的空母集合至第1航空戰隊,附屬聯合艦隊(後編入第二艦隊),第4航空戰隊的航空戰艦伊勢・日向編入第二艦隊,第三艦隊廢止。其後、第4航空戰隊完成了北號作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