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代號黎明行動 (阿拉伯語:الفجر,直譯:the dawn) 和幽靈之怒行動—是一次由美軍、伊拉克政府軍和英軍於2004年11月至12月戰事正酣之際發起的聯合攻勢。這次行動由伊拉克過渡政府授權,以美國海軍陸戰隊向費盧傑城內的叛軍發動進攻作為先導。是役被美國軍方稱為「陸戰隊自1968年順化戰役以來進行過的最激烈的巷戰」。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 | |||||||
---|---|---|---|---|---|---|---|
伊拉克戰爭的一部分 | |||||||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4師第14團第4炮兵營M連的士兵正在費盧傑營操作一門155mmM198榴彈炮進行炮兵作業,攝於2004年11月 | |||||||
| |||||||
參戰方 | |||||||
美國 伊拉克 英國 |
阿爾蓋達組織伊拉克分支 伊拉克伊斯蘭軍 安薩爾遜尼派聖訓會 1920年革命旅 阿拉伯社會復興黨[1] 穆罕默德之軍 聖戰者 伊斯蘭密軍 其他叛軍勢力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凱斯·斯塔德 理查德·F·納通斯基[5] 詹姆斯·柯萬 |
阿布·穆薩布·扎卡維 阿卜杜拉·沙達德 奧馬爾·沙迪德 † 阿卜杜拉·賈納比 阿布·艾尤卜·馬斯里 伊斯蘭捍衛者組織指揮官海明·薩利姆·巴尼薩里 † | ||||||
兵力 | |||||||
總計: 13350名士兵 | 大約3700–4000名叛軍[8][9] | ||||||
傷亡與損失 | |||||||
死亡95名 負傷560名[10] (在11月7日至16日期間死亡54名,負傷425名)[11] 死亡8名 負傷43名[11][12] 死亡4名 負傷10名[13][14] 總計: 陣亡107名,負傷613名 |
死亡1200–2000名,[15][12] 被俘1500名[15] | ||||||
平民傷亡: 581–670名 (伊拉克屍體計數項目)[16] 800名 (紅十字會)[17] |
這次戰役是美軍在費盧傑進行的第二次大規模行動。是年4月,多國部隊曾發起第一次費盧傑戰役以捕殺被認為對四名黑水公司負責的叛軍。在多國部隊攻入市中心之後,伊拉克共和國政府要求在當地建立由伊拉克人任命的民政當局,並在此後半年間持續加固費盧傑城防。對於美國軍隊而言,第二次費盧傑戰役是整個伊拉克戰爭期間最為血腥的軍事行動,也是美軍第一次與叛軍而非伊拉克復興黨政權武裝力量單獨交戰。[18]
2004年2月,費盧傑以及周邊區域的控制權被合眾國陸軍第82空降師移交予合眾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不久之後,2004年3月31日,四名來自黑水公司的美國私人軍事承包商——威斯利·巴塔洛納、斯科特·赫文斯頓、傑瑞·佐夫科喬和米高·蒂格在該地遭伏並慘死。[19]關於四人慘烈死狀的圖片在網絡上廣泛流傳。[20]記者傑里米·斯卡希爾稱此事件為「伊拉克的摩加迪沙(代指摩加迪沙戰役,是役亦被稱為「黑鷹墜落」事件)」。[21] 儘管在前線軍官認為這一事件在軍事上無關緊要,但是美國政府高層並不認為忍氣吞聲是權宜之計,並要求軍方對該市進行更大規模的攻擊。[22]
海軍陸戰隊在幾天時間內就奪回了城市的控制權。2004年4月28日,警惕決心行動結束,當地人被要求不得接納叛軍勢力入城。 由當地伊拉克人組成的費盧傑旅在一位名叫穆罕默德·拉迪夫的前復興黨軍官的指揮下,控制了該市。[23]
好景不長,叛軍的勢力開始不斷增長,控制範圍亦開始擴張。2004年9月24日,一位美國政府高官在接受ABC新聞採訪時聲稱當務之急就是逮捕當前身在費盧傑的阿布·穆薩布·扎卡維。且據稱扎卡維已經組建了一支規模達到5000人的叛軍,這5000人大都不是伊拉克人。[24]不過,官方對於此次行動目標的陳述為削弱叛軍並為預計在來年1月份舉行的大選做準備。[25]
在進攻開始前,美軍與伊拉克安全部隊在費盧傑城四周部署了檢查站以封鎖交通,一方面是為了阻止他人入城,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叛軍流竄。美方亦通過高空偵察為進攻部隊繪製作戰地圖,同時還為部隊編入當地譯員以便行動。經過長達數周的火力準備之後,費盧傑城內的武裝人員似乎不堪一擊。
多國部隊一方總計約有13500名士兵參與此次行動。美軍集結了65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與1500名陸軍士兵執行攻城戰,另有2500名海軍人員參與作戰或提供支援。這些士兵被分為兩個團級戰鬥隊(Regimental Combat Team - RCT):RCT-1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團第3營、海軍陸戰隊第5團第3營、陸軍第7騎兵團第2營;RCT-7包括海軍陸戰隊第8團第1營、海軍陸戰隊第3團第1營、陸軍第2步兵團第2營和陸軍第12騎兵團第2營。 2000名伊拉克安全部隊士兵從旁協助。進攻部隊得到了海軍陸戰隊的固定翼和旋翼機飛行器,以及海空軍固定翼飛行器的火力、物資與情報支持,;此外還有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的狙擊手分隊提供協助。
英軍派遣了黑衛士兵團第1營,一個規模達到850人的分遣隊協助美伊軍隊圍攻費盧傑。[26]作為黑色特遣隊的一部分,英國陸軍特種空勤團D中隊亦計劃參與此次行動,但是英國政府對於人員傷亡的擔憂使其叫停了此次行動。[27]
4月份的時候,費盧傑有500名「死硬分子」和1000多名「拿錢辦事的武裝人員」。但是等到半年後,據估計,兩種武裝人員的數字都翻了一番。[28]另有一種說法稱城中尚有3000名武裝人員,而一部分叛軍領導人已設法逃出包圍圈。[29]
費盧傑城內各路叛軍齊聚:阿爾蓋達組織伊拉克分支(AQI)、伊拉克伊斯蘭軍(IAI)、安薩爾遜尼派聖訓會、穆罕默德軍(AOM)、聖戰者和伊拉克伊斯蘭秘密軍。其中阿爾蓋達組織、伊斯蘭軍和1920革命旅都在該地設有極為重要的基地。約有2000名武裝人員隸屬於穆罕默德軍(部分由前「薩達姆死士」武裝人員組成)、安薩爾遜尼派聖訓會和其它規模較小的叛軍。[30]
當地叛軍與來自外國的聖戰者們已經加固了費盧傑的城防。守軍在城裏挖掘了地道、塹壕和散兵坑,還部署了大量的簡易爆炸裝置。[31][32]城裏一些建築也已被改造成了滿布炸藥和軍火,只等聯軍士兵一腳踏入就引爆的死亡陷阱。叛軍用新澤西式護欄阻塞交通,加固火力點,以圖阻擊敵軍。[33]這些武裝人員裝備也不差,手中亦有先進火器或是繳獲自美軍的裝備,如M14步槍、M16步槍、防彈衣、制服和頭盔。[33]
叛軍亦在建築或載具處設置詭雷,例如在門窗佈設引線使之與爆炸物相連接。此外,為了應對聯軍通過屋頂進行機動的戰術,叛軍對建築物的屋頂進行改建,使聯軍士兵能夠進入其火力網。[33]
兩次費盧傑戰役之間的這段時間裏當地不少民眾都逃出了城市,極大地減少了潛在的平民傷亡。[33]美國軍方估計該地30萬平民有七到九成已經逃遁。[29]但是,並非所有平民都有逃離戰區的門路。戰役期間同美軍並肩作戰的簡·阿拉芙聲稱有當地平民在自家門口寫上「這是一戶平民(We are family)」,以希冀美軍不會攻入家戶。[34]儘管如此,聯軍在發起進攻之前還是通過傳單和廣播呼籲平民疏散。[35]
在海豹部隊和陸戰隊偵察狙擊手對城區外圍的偵察行動過後,2004年11月7日夜,聯軍地面部隊向費盧傑發起攻擊。伊拉克第36突擊營在美國特種部隊顧問、隸屬於海軍中央特種作戰特遣隊的海豹部隊狙擊手、海軍陸戰隊偵察營、陸軍第2步兵師第2旅級戰鬥隊第9步兵團1營C連1、2排、陸戰隊第3營A連、陸軍第2/72坦克營、第3輕型裝甲偵察營、陸戰隊第23步兵團第1營、第1戰勤支援營第122戰勤支援連的協同下作為主攻部隊自西側與南側向半島進攻,控制費盧傑中心醫院、黑水橋、ING大樓和費盧傑西郊幼發拉底河對岸的村莊。 陸戰隊第1團第3營的士兵在城南以81毫米迫擊炮火力提供支援,隨後機動至尤爾夫·薩哈爾大橋並確保該橋樑處於聯軍控制之下。[36]聯軍的前期進攻看似凌厲,實為佯動,為的是在全面進攻之前迷惑守軍。在這些行動中,兩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因推土機墜入幼發拉底河而身亡。有42名叛軍士兵身死費盧傑河畔。
在費盧傑城內的電力供應被海軍工程兵切斷之後,海軍陸戰隊的兩支團級戰鬥隊——第1團級戰鬥隊(RCT-1)和第7團級戰鬥隊(RCT-7)從城市北側發起進攻。這兩個分遣隊得到了美國陸軍兩支營級重裝機械化部隊的支援——分別是第7騎兵團第2營和第2步兵團第2營,此外還有四個海軍陸戰隊步兵營殿後負責搜查並清理房屋。陸軍第1騎兵師第2機械化旅級戰鬥隊、海軍陸戰隊第2輕型裝甲偵察營和陸軍第5步兵團第1營A連負責滲透叛軍防禦並清剿流竄的叛軍殘部。[37]英軍的黑衛士兵團第1營則負責巡邏通往東邊的公路。除此之外,這兩支特遣隊還得到了3個海豹部隊七人狙擊分隊的支援,還有第1偵察營的一個排進行先遣偵察,以及聯合空中管制終端(Joint Terminal Aircraft Control - JTAC)提供空中偵察。近地空中支援則由美國空軍負責提供。
聯軍的六個營,在海軍陸戰隊偵察分隊、海豹狙擊分隊和聯合空中管制終端的先導支援下,趁夜色掩護進入城區。待與先遣偵察分隊會合後,於2004年11月8日晨發起進攻。周遭的炮兵部隊和空軍向城中投射了2500枚左右的155毫米口徑炮彈和不計其數的航空炸彈。聯軍攻取城市火車站作為進攻跳板。當日下午,海軍陸戰隊在密集的空中支援下佔領了海-納伊布-杜巴特和納茲扎區。海軍工程兵團的人員緊隨其後,用裝甲推土機清理道路。2004年11月9日日落後不久,陸戰隊報告已推進至市中心10號高速公路附近的階段線F。
絕大多數交火發生在11月13日,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特遣隊已控制城市大部,轉而開始清剿各處頑抗的叛軍。經過九日鏖戰,海軍陸戰隊方面宣佈城市基本已被肅清,僅有少數頑敵仍作反抗。零星的交火至12月23日才告結束。
次年1月底,有媒體指出聯軍正在逐步撤出該區域,並協助逃難而去的居民重返家園。
陸軍第2特遣隊步兵第2團軍士長大衛·貝拉維亞獲頒榮譽勳章。[38]
有九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獲頒海軍十字勳章:
出於「個人原因」,厄斯奎貝爾下士拒絕接受嘉獎。[47]
以下作戰部隊因在戰役期間的優異表現而獲頒總統單位表彰:
是役被視為伊拉克戰爭期間最為血腥的戰役,亦是美軍自越南戰爭以來參與過的最為血腥的戰役。美軍常會將此役同順化戰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太平洋戰爭進行比較,說明其慘烈非凡。[49]在整個幽靈之怒行動期間,聯軍死亡107人,負傷603人。美軍在11月的攻擊行動中死亡54人,負傷425人,至12月23日則共有95死亡,560人負傷。[12]英軍在城郊作戰時死亡4人,負傷10人。伊軍有8人死亡,43人負傷。由於缺乏官方統計,叛軍的傷亡數字並不明確。據估計死亡人數在1200至1500人之間,也有人認為死亡人數超過2000。[50][12]整場戰役期間聯軍俘獲叛軍1500人左右。另外,據紅十字會估計,有800名左右的平民在聯軍攻勢期間喪生。[51][52][53]伊拉克死者計數項目報告稱有581至670名平民在戰鬥中喪生。據麥克·馬爾庫西稱,一些當地非官方組織和醫務工作者認為共有4000至6000名非西方人喪生,其中絕大多數是平民。[54]
戰役期間,陸戰一師共計發射了5685枚155毫米高爆彈。[55]海軍陸戰隊第3航空隊投放了318枚制導炸彈,發射了391枚火箭和導彈,以及93000發機槍子彈和炮彈。[55]
費盧傑的住宅、清真寺、公共設施和商業都受到廣泛的破壞。該市曾被稱為 "清真寺之城",戰前有200多座清真寺,其中60多座在戰鬥中被摧毀。這些清真寺中的許多被伊斯蘭武裝用作武器庫和武器據點。在費盧傑的大約50,000座建築中,估計有7,000至10,000座在進攻中被摧毀,其餘建築中有一半至三分之二受到明顯的破壞。[56][57]
雖然該地原有居民的人數模糊不清,但據估計有200000至350000之眾。據報告,「警惕決心行動」和「幽靈之怒行動」總計造成了20萬國內難民。 [58]雖然清真寺遭到嚴重破壞,但聯軍報告說,該市 133 座清真寺中有 66 座被發現藏有大量叛亂分子武器。 [59]
12月中旬,在進行生物特徵識別後,當地居民被允許返回,前提是他們一直佩戴身份證。重建進展緩慢,主要包括清除嚴重受損地區的瓦礫和重建基本公用設施。到1月中旬,只有10%的當地居民回遷,即使到2005年3月底也只有30%。 [60]
然而,事實證明,這場戰鬥並非美軍所希望的決戰。據信,一些非當地的叛亂分子以及扎卡維在軍事襲擊之前已經逃離,把大部分當地武裝分子留在城中。隨後美國針對叛軍的軍事行動未能有效地將叛亂分子拖入另一場戰役,到 2006 年 9 月,局勢惡化到包含費盧傑的安巴爾省據報道完全由叛軍控制,除了海軍陸戰隊控制之下的費盧傑,除此之外,拉馬迪亦為叛軍所擾。 [61] [62]
戰役結束後,費盧傑城內和周邊的叛軍活動大為減少,只是當地駐軍遭炸彈襲擊的消息時有見報。這其中最為重大的是2005年6月23日6名海軍陸戰隊士兵遭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喪生一事,炸彈亦造成13名海軍陸戰隊士兵負傷。然而14個月後,叛軍再度捲土重來。
第三次軍事施壓始於2006年9月,一直持續到2007年1月中旬。在所謂的「第三次費盧傑戰役」期間總結髮揚的戰術,在被用於拉馬迪及周邊地區時,導致了所謂的「伊拉克之子」運動。經過四年苦戰之後,2007年秋,費盧傑在被移交給伊拉克軍隊和伊拉克政府。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武裝分子——一支有阿爾蓋達組織背景的遜尼派叛軍曾於2014年佔領該地,但是伊拉克政府軍與特種部隊在2016年6月收復此城。
第1團級戰鬥隊(RCT-1)以海軍陸戰隊第1團為基礎構建:
第7團級戰鬥隊(RCT-7)以陸戰隊第7團為基礎構建:
美國空軍中央司令部
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
儘管聯軍大勝,美國的軍事干預還是引起了爭議。
一部題為《費盧傑:鮮為人知的慘劇》的紀錄片聲稱美軍在作戰期間對平民使用了白磷彈,但是軍方證實白磷彈是被用於攻擊敵方戰鬥人員的[72] 在美國陸軍野戰炮兵手冊上發表的文章中,一篇由一位美國陸軍上尉寫就的文章清楚地表明,白磷彈僅在傳統彈藥沒能發揮理想效果的情況下才會被用來攻擊叛軍。[73][74]禁止化學武器組織聲稱白磷彈並非化學武器,因此《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對此並無約束力。[75]
2004年11月16日,NBC新聞播送了一則關於一名陸戰隊員殘殺一個伊拉克傷兵的新聞片,片中的海軍陸戰隊員聲稱叛軍武裝分子正在「裝死」。海軍犯罪調查局探員後來裁定該名士兵在進行自衛行為。[76]美聯社則報道稱所有試圖逃離城市的兵役適齡男子都會被遣返該地。[77]
麥克·馬爾庫西在2005年11月的一篇刊登於《衛報》的文章中,將是役同美萊村大屠殺,轟炸格爾尼卡與哈拉卜賈化武襲擊作比較。[54]
這次戰役結束後,醫學研究人員發現該地出生的兒童的夭折率、癌症患病率、先天性異常或出生缺陷發生率有所提升。 [78] 2011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交戰期間所用彈藥中的貧鈾暴露是導致出生缺陷和癌症的主要誘因,或與相關誘因存在較大關聯。 [7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