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受波及國家造成的傷亡統計。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8年3月14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3月14日) |
概要
在二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屠殺等)的人約為7,000萬(歐非戰場約佔67%,歐非戰場死亡人員中的33%是死於納粹集中營或是被納粹集體屠殺、虐殺的,佔二戰中遭交戰各方刻意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總數的80%以上)。
在這7,000萬人中:(1)、蘇聯佔2,660萬(1941年-1945年,軍人佔35%,蘇聯方面因戰爭造成的傷病人數也是及其巨大的,僅在冊軍人的傷病累計數便高達1,830多萬人次),1941年初蘇聯人口統計數為1.967億(包括新兼併地區),而1946年僅餘1.67億,因此蘇聯的實際死亡人數應該大於俄國官方公佈的數據;(2)、中國約佔1,800萬人(1937年-1945年,其中軍人約佔15%,另外因戰爭造成的傷病者累計約1,600萬人次,因此傷亡累計約為3,500萬人。河南省尤其慘重,僅僅兩次災難就導致400萬人死亡,1938年的「花園口決堤事件」,死難的89萬人中有32萬,在河南,1942年大旱引發的饑荒又導致300多萬人死亡),1927-1937年間中國年均人口增長大約350-360萬,1937-1945年期間降至年增310多萬(1936年中國人口估計為4.6-4.7億,另外東北有3,000多萬人;1946年國府控制區的統計數為4.4億多,而中共控制區的人口約9,000多萬)。
7,000萬人按死因可分為3類:1是死亡的軍人、2是死於屠殺虐殺的平民及戰俘、3是死於戰爭相關原因的人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死於交戰各方刻意殺戮的平民和戰俘大概也有1,800多萬(其中80%以上死於納粹德國之手);而死於戰爭相關原因如因戰爭導致的災害、饑饉、缺醫少藥、傳染病蔓延、徵兵、徵募勞工等的人數則在1,500萬-3,000多萬(這個主觀性比較強,看所在國怎麼劃定相關原因的範圍了,中國和蘇聯等國後來都大幅調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數,正因如此二戰死亡人數便有了5,000萬到7,000萬的變化)。比如中國現在所列的傷亡數為3,500萬,其中死亡佔1,800萬,而在這死亡的1,800萬人中屬於前兩類死因的人數大概佔20%,蘇聯前兩類的死亡人數則要佔到死亡總數的六成以上,中華民國死亡的1,800萬人中還包括了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發饑荒而死亡的300多萬人以及其他非淪陷區各種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為戰爭導致救援無力災情擴大,把這些死亡列入也屬合理。附中國政府歷年來公佈的抗戰軍民受傷及死亡數據:
- 1946年底,國民政府公佈軍人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共計1,173萬人。
- 1947年5月20日,國民政府對1946公佈的抗戰傷亡人員總數進行了修訂,軍人作戰傷亡 3,227,926人,軍人因病死亡422,479人、平民傷亡 9,134,569人,總計人口傷亡 12,784,974人。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日本侵華給中國造成的損失作了初步估計1,000萬人和500億美元以上的財產損失。
- 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初步估算在抗日戰爭中,中方的傷亡人數為2,100萬人以上。
-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確認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
軍隊在戰爭中的損失(減員)一般由死亡、傷病、被俘、失蹤等幾部分構成,而軍人的死亡又包括陣亡、因傷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為例:蘇軍損失累計為2,959.3萬。其中死亡為681.7萬(陣亡佔76%,因傷致死佔16%,因病、事故等死亡佔8%),被俘或失蹤為445.6萬,傷病累計為1,832萬人次(受傷佔82.9%,因病減員佔16.6%,凍傷佔0.5%)。另外,軍隊所處的戰爭態勢不同,其損失的構成便有極大差別,以蘇德戰爭期間的蘇軍為例,蘇軍的歷年月均損失為:1941年710,000人、1942年614,000人、1943年655,000人、1944年573,000人、1945年700,000人,相差並不太大,損失最慘的1941年與損失最輕微的1944年之比不過為1.24倍,但其歷年損失中死、傷、俘構成比例卻有天壤之別,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蹤人員月平均為496,000人、1942年為271,000人、1943年192,000人、1944年147,000人、1945年186,000人,其高低之差達3.37倍以上。一般來說,處於進攻的一方其傷員所佔比例較大,而敗退的一方,由於其傷員無法及時撤出,或最終成為俘虜,或因得不到有效醫治而死亡,因此敗退的一方其損失中死亡、被俘人員所佔的比例一般都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圍的部隊最為典型,如被合圍在斯大林格勒的280,000名德軍,除了30,000多名傷員空運出圍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所遇也有類與此,一個個的島嶼成了已喪失制海權的日軍的死亡陷阱,而日軍的死不投降政策則更加劇了這一情況,於是死亡成了絕大部分守島日軍的歸宿。
各國死傷人數列表
下表列舉了各國的死傷人數,並且加入各國人口來判斷各國所受相對的傷害程度。
|
- 數字四捨五入到最接近的百分位的位置
- 1939年的人口資料來源[1]
- 基於1939年的邊界
- 軍事人員的傷亡,包括正規作戰死亡以及非戰鬥原因死亡。戰俘,游擊隊員和民兵的死亡,行動中的失蹤人員也包括在內。各國軍隊作為單一實體處理,例如德國國防軍中的奧地利人,蘇聯人,法國人和德意志裔人,都包括在德國的軍事人員傷亡之內。
- 平民傷亡,包括戰略轟炸,猶太大屠殺受害者,日本戰爭罪行,蘇聯的人口轉移,盟軍戰爭罪行和戰爭有關的饑荒和疾病造成的死亡。
註譯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