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或稱瞎子摸象),是流傳甚廣的故事。在各種不同的版本中,一群盲人觸摸大象希望可以了解到他們正在摸什麼。每個人都只觸摸一部分。每個人在觸摸到不同的部位後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產生爭執。故事基本上說:事實往往由於各人角度不同而被給以不同的解釋。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5/Blind_monks_examining_an_elephant.jpg/640px-Blind_monks_examining_an_elephant.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7/Blind_men_and_elephant4.jpg/640px-Blind_men_and_elephant4.jpg)
故事起源
盲人摸象的故事取自《自說經》、《大般涅槃經》[1][2][3]、《長阿含經》,大概起源於印度,可能是耆那教或佛教,有時也歸於蘇菲派和印度教。
《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二載:「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蘿蔔);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以象比喻佛性,無明眾生即盲人。《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4]、《百喻經》[可疑]、《菩薩處胎經》[5]、《義足經》[6]、《六度集經》[7]亦載此一故事。
在蘇菲派的版本方面,加茲尼詩人薩納伊在其作品《真理花園》提及此故事。[8] 波斯詩人魯米的《瑪斯納維》〈暗中大象〉的版本裏,摸象者都是視力正常,只不過在黑暗裏摸象,直至燈亮了,摸象者方見到大象的真面目。[9][10]
影響
19世紀詩人約翰·戈弗瑞·薩克斯的詩〈瞎子摸象〉(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是英語世界中流傳甚廣的版本。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c/Wikisource-logo.svg/38px-Wikisource-logo.svg.png)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
參見
- 洞穴寓言:柏拉圖哲學中,比喻人們看不清真相的寓言故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