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包在蛋白衣壳外的病毒粒子的脂质双分子层,也可能含有糖蛋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病毒包膜(viral envelope)又稱病毒包膜,簡稱套膜(envelope)、包膜,是覆蓋在病毒核衣殼外的外膜,為病毒的最外層,由脂類、糖類、蛋白質構成。大部分病毒(如流感病毒等許多動物病毒)都擁有包膜[1]。
包膜物質通常源自於宿主的細胞膜,因此攜帶宿主的磷脂和蛋白質,但也具有病毒的醣蛋白。包膜可幫助病毒躲避宿主的免疫系統的監視,並幫助病毒侵入宿主細胞。具有包膜的這群病毒稱為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es)。
有些包膜表面的醣蛋白呈旋鈕狀突起結構,且可用於識別、結合併活化宿主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稱為包膜突起(peplomer)或包膜子粒,現今又常稱為棘蛋白(spike protein),但這些醣蛋白一般不呈現尖刺狀。在病毒包膜突起與宿主易感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後,病毒體會通過融合方式穿入宿主細胞:包膜與宿主的細胞膜融合在一起,而將病毒的衣殼和基因組釋放入宿主的細胞質,因此感染了宿主細胞。被病毒感染的細胞還可進一步地與周圍正常的易感細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細胞。
包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對乾燥、熱以及清潔劑非常敏感,因此這些病毒相比不帶包膜的病毒更易滅活,限制了其在宿主外的生存能力,使其的傳播很難遠離宿主。但包膜病毒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可以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以逃避免疫系統,因此能造成持續性的感染。
一些能感染人類的具有包膜的病毒科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