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阿根廷钢琴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瑪莎·阿格麗希(西班牙語:Martha Argerich,西班牙語發音:[ˈmaɾta aɾxeˈɾitʃ];1941年6月5日—),阿根廷鋼琴家,第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首獎得主。她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2][3]
阿格麗希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父親祖籍加泰羅尼亞,母親是俄國猶太人。
阿格麗希從小便顯露出鋼琴天賦,五歲時受教於意大利鋼琴家文欽佐·斯卡拉穆扎,八歲時首次在音樂會上演出,曲目為莫扎特第20鋼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
阿格麗希隨家人1955年搬至歐洲,在奧地利師從弗里德里希·古爾達。之後,她又陸續受教於斯特凡·阿斯肯納瑟及瑪麗亞·庫爾奇奧。1957年,16歲的阿格麗希時在三周內連續贏得了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以及費魯喬·布梭尼國際鋼琴比賽。在布梭尼國際大賽時,阿格麗希結識了意大利鋼琴家米凱蘭傑利,之後在藝術生涯不順時曾向他求教數次,不過對阿格麗希影響最大的還是古爾達,在其門下學習過一年半。
1965年,阿格麗希在華沙舉行的第七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中奪冠,其中贏得比賽的關鍵是她在演奏蕭邦C大調練習曲(Op.10, No.1)時大膽而自信的表現。同年到美國首演,出現在林肯中心的「偉大演奏家」系列音樂會中。
1960年,阿格麗希錄製了第一張唱片,收錄了蕭邦、李斯特、布拉姆斯、拉威爾及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1961年推出時廣受好評。數年之後,她又錄製了蕭邦的第三號奏鳴曲、降A大調波蘭舞曲以及其他小作品。阿格麗希的演奏技巧被認為是當代最傑出的之一,比肩賀路域兹。早期(十九歲時)的錄音同時是她比賽時的主力作品,例如普羅科菲耶夫的《觸技曲》以及李斯特的《第六號匈牙利狂想曲》至今仍是這些曲目的標竿詮釋。雖然有一些批評指出她的演奏帶有過度誇張力度和速度,她的演奏仍然具有她的獨特熱情和音色。
日本大分縣別府市固定於每年春、夏季舉行「別府阿格麗希音樂節」(別府アルゲリッチ音楽祭),是少數阿格麗希親自與會的活動。[4]
由於對媒體和公眾場合的厭惡,阿格麗希大部分時間都保持遠離大眾的注目焦點,她很少接受訪問,並表示害怕坐飛機,因此較少出國演出。阿格麗希的煙癮很大,根據其傳記《童子與魔法》,15歲的她就有吸煙的習慣。現存許多阿格麗希年輕時的舊照,可以見到她手持一支香煙在各種場合的身影,甚至在錄音期間也不例外。90年代,阿格麗希被診斷出罹患惡性腫瘤,經歷了癌細胞轉移與肺部部份切除手術後,她決心戒煙。
阿格麗希有過三次婚姻。她的第一任丈夫為瑞士籍華裔指揮家陳亮聲(Robert Chen),[5]他們有一個女兒——中提琴家陳麗達,[6]兩人於1964年離婚。[7]1969到1973年間,阿格麗希與瑞士指揮家夏爾·迪圖瓦結婚,兩人有一個女兒安妮·迪圖瓦。1974年,阿格麗希嫁給鋼琴家史蒂芬·寇瓦謝維契,兩人育有一女史蒂芬妮·阿格麗希(Stéphanie Argerich),是一名攝影師。[8]
阿格麗希通曉多國語言,會說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德語、英語和葡萄牙語。[9][10][11][12]她曾在阿根廷、比利時、瑞士和法國生活過,並同時擁有瑞士和阿根廷的公民身份。[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