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牧夫座
北天星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牧夫座(拉丁語:Boötes/boʊˈoʊtiːz/)是北天的一個星座,在天球上的位置跨越赤緯0°至+60°,赤經13時至16時。名稱源自希臘Βοώτης,Boōtēs,意思是牧羊人或農夫(照字義是駕牛者,與拉丁語的bovis「牛」同源)。在名稱中的「ö」是分音符號,意思是每個「o」要明確的個別發音。
牧夫座是現代的88個星座之一,也是第二世紀的天文學家托勒密敘述的48個星座之一。它含了全夜空中的第四亮星(實際視星等應為第三亮,但若將肉眼無法解析的南門二聯星系統視為單一恆星則為第四亮),橙巨星的大角星。牧夫座也是其他許多亮星的家,包括8顆比4等亮的星和21顆5等以上的星,總共有29顆肉眼可以輕鬆看見的恆星。
Remove ads
星座神話
有三說:
- 牧夫是宙斯和卡利斯托(Callisto)之子阿卡斯(Arcas),有一天,宙斯與卡莉斯托之父萊卡翁(Lycaon)進餐,萊卡翁為驗證宙斯的身份,便把阿卡斯剁成肉醬(亦有說此乃萊卡翁之子所為),宙斯得悉大怒,殺死萊卡翁之子並將萊卡翁變成豺狼座,將阿卡斯剩肉拾起重組,交予邁亞(Maia)照顧。
Remove ads
深空天體
牧夫座是在天球上遠離我們銀河系盤面這一部分的一個星座,所以沒有疏散星團和星雲;反而是有許多明亮的球狀星團和昏暗的星系[1]。球狀星團NGC 5466的亮度超過9.1等,直徑有11弧秒[3]。它是一個結構非常鬆散的球狀星團,並且只有少量的恆星,因此在望遠鏡下看起來像一個恆星數量非常多的疏散星團。NGC 5466在夏普力-索耶集中度分類法屬於最鬆散的第12級,反應出其不集中的性質[4]。它的大直徑明顯地指出它具有低的面亮度,所以看起來的亮度遠低於星表上標示的9.1等,需要大型的業餘天文望遠鏡來觀賞。一般的業餘天文望遠鏡只能看見十餘顆恆星[5]。
牧夫座有兩個較明亮的星系。NGC 5248(科德韋爾45)在哈伯序列是Sc的星系(螺旋臂鬆弛的螺旋星系),視星等10.2,視直徑是6.5和4.9弧秒[3]。距離地球5,000萬光年的NGC 5248是室女座星系團的星系成員;它的螺旋臂外緣昏暗,並且可以看見電離氫區、塵埃帶和年輕的星群[6]。NGC 5676是另一個Sc星系,視星等10.9,視直徑是3.9和2.0弧秒[3]。其它的星系還有NGC 5008,分類為Sc發射線星系[7];NGC 5548,S型的西佛星系[8];NGC 5653,S HII型的星系[9];NGC 5778(分類與NGC 5825相同)[10],是一個橢圓星系,並且視這個星系團最亮的[11];NGC 5886[12]和NGC 5888[13],都是SBb星系。NGC 5698是棒旋星系,在2005年出現一顆超新星SN 2005bc,峰值光度達到15.3等,因而受到注意。
在更遠處有一個直徑2億5,000萬光年的牧夫座空洞,一個空曠、沒有星系的巨大空間。它的距離大約是7億光年,是羅伯特·科什納和同事在1981年發現的[14]。超越這個空洞和在這個星系的邊界有兩個超星系團,距離分別在大約8億3,000萬光年和10億光年。
Remove ads
牧夫座是象限儀座流星雨的家園。這個流星雨是流星數量最多產的流星雨之一,於1853年1月發現,1864年由亞歷山大的Hershell命名[15]。輻射點在牧夫座,靠近天槍一(牧夫座κ)[16],之前的星座名稱是象限儀座。象限儀座流星雨的流星都很黯淡,但在1月3-4日極大期,每小時的流星數量大約是100顆[17][18]。象限儀座流星雨的每小時天頂流星數的峰值大約是130顆;它也是出現期很窄的流星雨。象限儀座流星雨因為輻射點低和經常遇到壞天氣,成為因難以觀測而出名的流星雨。有關這個流星雨的母體已經爭議了數十年[15],彼得·傑尼斯認為母體是小行星2003 EH1[19],然而2003 EH1可能與彗星C/1490 Y1有所關連,他在過去被認為是象限儀座流星雨潛在的母體[20][21]。2003 EH1原本是屬於木星族的短週期彗星;在500年前經歷了災難性分手事件。象限儀座流星雨現在是處於休眠狀態[22],但在1982年、1985年、和2004年曾經非常活躍[23]。來自這個流星雨的流星似乎常常會有藍白色的色調和適中的速度,每秒41.5至43公里[24]。
在1984年4月28日,常規的目視觀測者弗蘭克威特,從00:00至2:30,在通常平靜的大角星觀測到了顯著的爆發。透過他的6公分望遠鏡,他觀察到433顆流星從靠近大角星附近,直徑不到1°的視場出現。彼得·傑尼斯評論這次爆發類似"典型的塵埃足跡穿越" [25]。牧夫座α星流星雨通常開始於4月14日,峰值落在27日和28日,結束於5月12日[26]。它的流星速度慢,大約在每秒20.9公里[27],可能與彗星73P/施瓦斯曼-瓦茨曼3號彗星有關連,但這還只是理論上的聯結[26]。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也稱為天龍座ι流星雨,與彗星7P/龐士-溫尼克彗星相關聯,最早是在1916年5月27日被威廉F丹寧確認[28]。這個流星雨,流星的速度緩慢,在1916年之前沒有被觀測的資料。因為在之前地球並未穿越這顆彗星的塵埃尾,直到7P/龐士-溫尼克彗星的軌道受到木星的攝動,造成它的與地球軌道接近至0.03AU,而首度觀測到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在1982年,E. A. Reznikov發現1916年的爆發是1819年的彗星釋放出來的物質[29]。但因為7P/龐士-溫尼克彗星的軌道不在適合的位置上,直到1998年才再度觀察到另一次的爆發。不過,1998年6月27日的流星雨輻射點在牧夫座,稍後被證實為7P/龐士-溫尼克彗星相關。這些流星令人難以置信的長壽,最亮的流星痕跡持續了數秒鐘的時間。各地觀察到的爆發,有許多的火球拖着長長的綠色尾跡,甚至投下一些陰影,最大的天頂每小時流星數達到每小時200-300顆流星[30]。在2002年,兩位俄羅斯天文徐家確認這顆彗星在1825年的噴發造成了1998年的爆發[31],並預期來自1819年、1825年和1830年噴發的顆粒會在2004年6月23日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預期中的流星雨不如1998年的壯觀,被證實的每小時天頂流星數是每小時16-20顆的流星。預測在未來的50年內,六月牧夫座流星雨不會有特別顯著的爆發[32]。在通常情況下,每小時只能看見1-2顆度很慢且黯淡的流星;六月牧夫座流星雨的平均星等是5.0。它們是由天龍座α和牧夫座-天龍座釋出。這個流星雨從6月27日持續至7月5日,極大期落在6月28日[33]。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屬於第三集的流星雨(變化無常)[34],進入的平均速度是18公/秒,輻射點在牧夫座β星北方約7度[35]。
重要主星
- 七公Seven Excellencies(天7)
- 玄戈Sombre Lance(紫1)
- 天槍Celestial Spear(紫3)
- 大角Great Horn(亢1)
- 左攝提Left Conductor(亢3)
- 右攝提Right Conductor(亢3)
- 帝席Mattress of the Emperor(亢3)
- 亢池Boats and Lake(亢4)
- 招搖Twinkling Indicator(氐1)
- 梗河Celestial Lance(氐3)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