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質鈾礦(英語:Uraninite),曾被稱為瀝青鈾礦(英語:Pitchblende),是一種放射性的,富含鈾的礦石,主要成分為UO2,同時因氧化含有不同比例的U3O8。鈾的放射性衰變導致礦物含有鉛的氧化物和微量的氦。它還可能含有釷和稀土元素。[2][4]
晶質鈾礦 | |
---|---|
來自德國Niederschlema-Alberoda礦床的瀝青鈾礦 | |
基本資料 | |
類別 | 氧化物礦物 |
化學式 | UO2 |
IMA記號 | Urn[1] |
施特龍茨分類 | 04.DL.05 |
晶體分類 | 六面體 (m3m) H-M記號:(4/m 3 2/m) |
晶體空間群 | Fm3m |
晶胞 | a = 5.4682 Å; Z = 4 |
性質 | |
顏色 | 鋼黑色至絲絨黑色、棕黑色、淺灰色至淺綠色;透射光下,淡綠色、淡黃色至深棕色和綠灰色(薄片) |
晶體慣態 | 團塊狀、葡萄狀、顆粒狀,八面體晶體稀有 |
晶系 | 立方 |
解理 | 不清晰 |
斷口 | 貝殼狀,參差狀 |
莫氏硬度 | 5–6 |
光澤 | 半金屬、油脂、泥土 |
條痕 | 棕黑色、灰色、橄欖綠色 |
透明性 | 不透明 |
比重 | 10.63–10.95 |
光學性質 | 各向同性 |
其他特徵 | ![]() |
參考文獻 | [2][3][4][5] |
主要品種 | |
瀝青鈾礦 | 團塊狀 |
「Uraninite」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晶質鈾礦 |
臺灣 | 方鈾礦 |
港澳 | 晶質鈾礦 |
概述
晶質鈾礦曾被稱為瀝青鈾礦(pitchblende,「pitch」意為「瀝青」,因為其黑色;「blende」來源於「blender」,意為「欺騙」),至少自15世紀以來,這種礦物就在德國和捷克邊境的厄爾士山脈中的銀礦中為人所知。典型產地是歷史悠久的採礦和溫泉小鎮亞希莫夫,位於山脈的捷克共和國一側,弗朗茲·恩斯特·布魯克曼在1772年描述了這種礦物。[4][6]1789年,馬丁·克拉普羅特使用來自德國約翰喬治城礦床的瀝青鈾礦發現了鈾元素。[7]
所有的晶質鈾礦都含有少量的鐳作為鈾的放射性衰變產物。瑪莉·居禮在1910年使用瀝青鈾礦為原料,自行加工成噸分離出鐳。[8]
晶質鈾礦還總是含有少量鉛的同位素206Pb和207Pb,它們分別是鈾同位素238U和235U衰變系列的最終產物。由於α衰變,晶質鈾礦中也存在少量氦。氦最初是在太陽大氣中通過光譜發現的。極其稀有的元素鍀和鉕在晶質鈾礦中以極少量(分別約為 200 pg/kg 和 4 fg/kg)存在,由238U自發分裂產生。由於錒的衰變,在晶質鈾礦中每1×1018個鈾原子可以發現1個鈁原子。
發現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7/Uraninite-usa32abg.jpg/640px-Uraninite-usa32abg.jpg)
目前地球上所發現的已知含鈾量最高的礦床分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Shinkolobwe(曼哈頓計劃的最初礦源),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北部的阿薩巴斯卡盆地。另一個瀝青鈾礦的主要產地在加拿大西北地區的大熊湖,與銀礦同存。
鈾礦石通常被加工成黃餅,這是鈾處理過程中的一個中間步驟。
參見
- 方釷石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