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适应淡水生境的鲸类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淡水豚,又稱淡水海豚、淡水鯨,並非單一物種,而是對一些適應江河湖泊等淡水生境的鯨豚類的統稱,故又稱淡水豚類、淡水鯨類。其實各種淡水豚之間的親緣關係很遠,來自不同的演化支,因此淡水豚類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不具分類學意義。
廣義上的淡水豚(英語:Freshwater dolphins)泛指一切常駐於淡水的鯨豚類,如2006年多國學者在中國長江發起的「2006長江淡水豚類考察」,便是對白鱀豚和江豚這兩支不甚相關的種系而言的;狹義上的淡水豚(英語:River dolphins)專指形態學總結歸納的幾種具長喙、圓額、小眼等特徵的鯨豚類,白鱀豚即屬此類而江豚不歸於此,另外主要生活在海里的拉河豚因其典型的淡水豚外貌也被歸於此類。
曾有學者將狹義的淡水豚全部併入恆河豚科(Platanistidae)或恆河豚總科(Platanistoidea),稱之為淡水豚科、淡水豚總科(僅中文科名隨着包含對象的轉變而發生習慣性的更改,學名未變;淡水豚科也稱淡水鯨科、河豚科、喙豚科)。實際這些淡水豚的外形、習性等方面接近是生境相仿導致趨同演化的結果,不代表親緣關係接近,現行分類已將它們劃為不同的類群,傳統意義上的淡水豚科與淡水豚總科不再是有效的分類階元。
典型的淡水豚,主要特徵為:
具備這些特徵的淡水豚,包括恆河豚、白鱀豚、亞河豚及拉河豚,曾被全部歸入恆河豚總科(Platanistoidea)/恆河豚科(Platanistidae),中文改稱為淡水豚總科/淡水豚科。
1981年中國動物學家周開亞等人在《白鱀豚的腸》研究報告中,指出幾種淡水豚的腸道存在顯著差異:
1982年周開亞向國際學界發表中國的研究成果時指出,淡水豚的分類持久未定論,原因在於研究大多局限於顱骨,而中國學者對淡水豚類的胸椎、肢骨等做了全面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遠超出一般哺乳動物科與科間的區別,足以證明它們源自不同的演化支。1984年周開亞、李悅民與伯爾尼大學解剖醫學研究所合作,對兩頭亞河豚標本的消化管進行解剖研究,並與其他淡水豚比較,發現消化管是淡水豚類分化最顯著的器官,四類淡水豚的構造互不相同,進一步證明它們各自代表一個支系。[2]
1999年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光和周開亞在《獸類學報》期刊發表報告《淡水豚類分子系統發生的研究》,文章闡明:通過比較淡水豚類的DNA序列,證實它們的差異已達科級。在演化樹上,淡水豚類是海豚形類(Delphinida,舊稱海豚下目)向海豚總科(Delphinoidea)進化途中分出的幾個早期旁支,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很遠:恆河豚最接近演化樹的基部,屬 恆河豚總科,亞河豚和拉河豚屬亞河豚總科(Inioidea),白鱀豚則是單獨的白鱀豚總科(Lipotoidea)[4]。2002年周開亞發表《白鱀豚系統發生位置的研究》一文總結道:「在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之後,淡水豚類是並系的,淡水豚類的4個現生屬分別屬於4個獨立的科,白鱀豚類至少是一個科級的階元,這3點已經成為鯨類學家的共同認識。」[5]
非典型淡水豚,包括江豚、伊河豚和土庫河豚,其中江豚的分類地位尚有爭議,2018年4月楊光等人聯合發表的研究論文認定為獨立物種[6],但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與海洋哺乳動物學會目前仍將其列為窄膂露脊鼠海豚的長江亞種[7][8]。
常規淡水豚 | ||||
---|---|---|---|---|
總科 | 科 | 屬 | 種(IUCN 評級) | 亞種 |
恆河豚 P. gangetica(EN 瀕危) | 恆布河豚 P. g. gangetica | |||
印度河豚 P. g. minor | ||||
白鱀豚 L. vexillifer(CR 極危,可能滅絕) | ||||
亞河豚 I. geoffrensis(EN 瀕危) | 真亞馬遜河豚 I. g. geoffrensis | |||
奧里諾科河豚 I. g. humbotiana | ||||
玻利維亞河豚 I. g. boliviensis | ||||
拉河豚 P. blainvillei(VU 易危) | ||||
非典型淡水豚 | ||||
總科 | 科 | 屬 | 種(IUCN 評級) | 亞種 |
伊河豚 O. brevirostris(EN 瀕危) | ||||
土庫河豚 S. luviatilis(DD 數據缺乏) | ||||
窄膂露脊鼠海豚 N. asiaeorientalis
(EN 瀕危) |
國際淡水豚日為每年的10月24日,是一個國際性紀念節日,由印尼東加里曼丹省政府官員阿旺·法魯克·伊沙克於2010年10月召開的亞洲淡水鯨類保護論壇上提議設立,目的是在每年的特定日子圍繞淡水豚的保護開展紀念和宣傳活動,以此加強人們對淡水豚類的了解,提高人們對淡水豚類的保護意識。
2010年10月19日至24日,亞洲淡水鯨類保護論壇在東加里曼丹省召開,來自印尼、中國、柬埔寨、孟加拉、緬甸、印度、巴基斯坦七國的鯨類保護專家共聚一堂,商討亞洲淡水豚類的保護方略,席間阿旺·法魯克·伊沙克提議亞洲國家將10月24日設立為國際淡水豚紀念日。亞洲七國的鯨類保護專家共同參與了2010年10月24日當天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淡水豚日」紀念活動。
相比棲息於海洋的大部分鯨豚類,淡水豚的生境更接近人類居住區,受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更大,特別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種淡水豚都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中國長江中下游水系的白鱀豚據信已經滅絕,而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也在不斷下降,連年發現許多非正常死亡個體,保護行動刻不容緩。
國際淡水豚日的設立,是為了擴大全球淡水豚保育工作的影響力,帶動人們保護河流生態系統的積極性,對全球淡水豚類保育工作起到了宣傳和推進的積極作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