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记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浦熙修(1910年10月29日—1970年4月23日),原名浦媐修,江蘇省嘉定縣嘉定鎮(今屬上海市)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記者。[1]
浦熙修幼年在嘉定私立企雲小學學習。8歲時,隨家遷居北京。此後,她先後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小和附中學習。因家庭經濟發生困難,浦熙修念完高中一年級便輟學。民國16年(1927年),浦熙修進入京華美術專門學校學習,併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小教員。兩年後,進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上大學時認識了袁子英,1932年兩人結了婚。畢業後,擔任志成中學語文教員。民國25年(1936年)春,隨丈夫袁子英遷居南京,被推薦到《新民報》社從事廣告、發行工作。因為文采好,不久便調任記者。[2]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新民報》遷往重慶。浦熙修經過周折,於民國28年(1939年)赴重慶,擔任《新民報》採訪部主任。1939年重慶被日本大轟炸後,搬到上清寺棗子南埡猶莊的史良家。當時,她同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交往很多,並采寫了許多所謂「闖禍新聞」,比如孔二小姐在日軍攻佔香港前夕以專機運送愛犬到重慶等。民國34年(1945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會見了浦熙修。浦熙修對中共及各民主黨派的和平建國主張進行了大量報道,指責中國國民黨不顧和平、擴大內戰。民國35年(1946年)春發生了「校場口事件」,浦熙修協同《新華日報》發動新聞工作者聯名發表公開信,與中央通訊社作出了互相矛盾的報導。[2]加入民盟的介紹人是史良和羅隆基。
民國35年(1946年)4月,浦熙修隨《新民報》社遷回南京。6月23日,上海人民和平請願代表赴南京,發生「下關慘案」,浦熙修數次突圍被毆,受傷後還趴在雷潔瓊身上保護她,結果再次被毆打。被送往醫院只能側臥在床,行動困難。來慰問的人士絡繹不絕,因為隨身攜帶的東西都被特務搶走了,新聞界朋友還送來鋼筆、手錶等。民國36年(1947年)5月,6000多名南京學生向國民參政會請願,遭到政府鎮壓,釀成「五·二〇慘案」。浦熙修率《新民報》記者採訪,以整版篇幅報道。1947年秋冬,和袁子英離婚登報啟事。民國37年(1948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以「為匪宣傳」的罪名,勒令《新民報》永久停刊。1948年11月,浦熙修被逮捕,起初關押在南京衛戍總部看守所,隨後轉移至憲兵司令部,最後轉至國防部保密局特刑庭關押。坐了70天的牢,在周恩來、羅隆基等人營救下,浦熙修出獄。[2][3]
1949年9月,浦熙修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國大典當天,毛澤東當面讚揚「你是坐過班房的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浦熙修歷任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匯報》副總編輯兼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搬家住在文匯報駐京辦事處燈市口朝陽胡同。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候補委員、全國婦聯委員。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她曾三次赴抗美援朝前線慰問,回國之後到各地宣傳抗美援朝的勝利。她還撰寫了《朝鮮紀行》和《新疆紀行》等報告文學。[2]
1957年7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是毛澤東親自起草的,文中點了浦熙修的名。指羅隆基透過她在《文匯報》發表反動言論,她因此在反右運動中遭到批判,被打成「右派」,但她亦在批判大會上力鬥羅隆基。此後,浦熙修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化教育組副組長。1965年底,浦熙修診斷患有直腸癌。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浦熙修受到迫害。1970年4月23日,浦熙修在北京病逝,享年60歲。[2]
1981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全國政協為浦熙修平反,並在政協禮堂為其舉辦了追悼會。[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