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共產主義叛亂泰語การก่อการกำเริบคอมมิวนิสต์ใน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毛派及其同情者稱為泰國人民戰爭,是一場從1965年持續到1983年的游擊戰,主要發生在泰國共產黨和泰國政府之間。1980年宣佈大赦後,戰爭開始緩和。1983年,泰共完全放棄了叛亂,結束了衝突。

Quick Facts 泰國共產主義叛亂, 日期 ...
泰國共產主義叛亂
冷戰的一部分
Thumb
沙功那空府瓦暖尼瓦縣發現的一個鋅碗,上面刻有「消滅泰國土地上一切共產黨人」的泰文 - 這是泰國反對共產主義叛亂的宣傳工具
日期1965–1983年
(18年)
地點
結果

泰國政府勝利

  • 1980年4月23日泰國政府宣佈大赦
  • 首相炳·廷素拉暖頒佈66/2523號令
  • 共產主義叛亂於1983年消亡
參戰方

 泰國

中華民國 泰緬孤軍[1]
 馬來西亞[2][3]
 美國[4]

支持:
 印度尼西亞 (自1968年)[5]
中華民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兵力
泰國皇家軍隊: 127,700
泰國皇家警察: 45,800[4]
1,000–12,000叛軍
5,000–8,000同情者[6][8]
傷亡與損失
1966年:[9]
~90名士兵和警察陣亡
1967年:[10]
33名士兵和警察陣亡
1969–1971年:[8][9]
1,450+ 名士兵,警察和官員陣亡
100+ 受傷
1972年:[11]
418名士兵和警察陣亡
1966年:[8]
133人陣亡,49人被捕[12]
1967年:[13]
93人陣亡
被捕者數量未知
1969–1971年:[8][9]
365+人陣亡
30+人受傷
49+人被捕
1972年:[14]
1,172人陣亡[15]
1982:[16]
陣亡者數量未知
3,000+人投降
死亡平民數量未知(1971–1973年間政府軍單獨殺害3,008人)[17]
Close

背景

Thumb
蘊朋郡(Amphoe Umphang)的大高碧洞穴(Ta Ko Bi Cave)中的石灰岩地形,為泰共游擊隊的基地。

1927年,中國共產主義者Han Minghuang在被捕前試圖在曼谷建立一個共產主義組織[9] 。隔年胡志明來到泰國北部,試圖在當地越南裔社區中建立蘇維埃[9]。1932年暹羅立憲革命後,保守派首相披耶·瑪奴巴功指控他的政治對手比里·帕儂榮是共產主義者,於此同時,他的政府通過《1933年反共法案》,宣佈共產主義非法。

二戰時期,共產黨人與自由泰人運動結盟。1946年,比里·帕儂榮重新掌權,廢除反共法案並同蘇聯恢復外交關係[9]。1949年,比里·帕儂榮試圖在1947年泰國政變後重新掌權的行動中失敗,「宮廷政變」後的鎮壓使泰共領導層開始準備發動人民戰爭[18]

韓戰期間,泰國共產黨繼續在農村囤積武器,進行人民戰爭的準備。與此同時,泰國共產黨建立起一個和平組織泰國和平委員會,主要在城市地區活動。泰國和平委員會對泰國共產黨的壯大和國內反美情緒的興起發揮了重要作用[18]

1960年,北越和平省內為泰國和老撾志願者建立起訓練營。一共400人參與了該訓練營第一年的行動[9]

1961年9月,泰國共產黨在曼谷秘密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密·沙瑪南為總書記,大會通過了《建立愛國民主聯合陣線,驅除美帝國主義侵略者,推翻沙立賣國法西斯獨裁及竊國殃民政權》的政治報告,並發出了「加緊發動和組織群眾與敵人進行徹底鬥爭」的號召,大會認為泰國已日益淪為美國的「新型殖民地」,並確定了準備進行武裝鬥爭的路線,大會還追認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會議為全國代表大會,修改了黨章並制定了「驅除美帝勢力,推翻沙立政府」等十二項政策。此後泰共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在泰國東北部、中部等地農村發動群眾,組織武裝隊伍。並決定在中蘇交惡的國際情勢下,選擇與中國共產黨站在同一陣線。196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典禮上,泰國共產黨代表在賀詞當中正式宣佈其立場。[6] 一個月後,泰國共產主義者在北京成立泰國獨立運動[9]

1962年3月,泰國共產黨於中國雲南磨憨成立「泰國人民之聲」電台。[19][20]

1964年12月8日,泰國獨立運動發表了一份宣言,要求美軍撤出泰國並要求政權更迭。該宣言隨後被北京電台廣播[9]。1965年1月1日,泰共成立「泰國愛國陣線」,是泰共領導的進行反美鬥爭的統戰組織。它的宗旨是為徹底實現泰國的獨立、民主、和平、中立和繁榮而鬥爭,它提出了六點要求和平與中立的綱領。泰國愛國陣線呼籲成立一個愛國且民主的政府,並反對泰國政府軍和駐守泰國的美軍。1965年11月1日,泰國獨立運動宣告它加入泰國愛國陣線作為團體會員,並接受泰國愛國陣線的領導[9]。該組織的主力由山地部落,華裔和越南裔組成。

武裝衝突

1950年代早期,50名泰國共產主義者來到北京,在那裏他們接受意識形態和宣傳上的訓練。1961年,一小支巴特寮的部隊潛入泰國北部。當地黨組織被建立起來,並派遣志願者前往中國,越南和老撾的訓練營接受軍事訓練。1962年到1965年間,350人在北越接受了8個月的軍事訓練,武裝部隊一開始只擁有少量的武器。1965年上半年,游擊隊從老撾走私了大約3000美制武器和90,000枚彈藥,這批武器原本是給得到美國支持的寮王國軍隊,卻被泰共游擊隊繳獲[4][8]

1961年到1965年間,游擊隊組織了17起暗殺行動,暫不準備發動全面武裝衝突,直到1965年夏季,武裝分子開始衝擊泰國武裝部隊。在這一時期,一共13起衝突被記錄[4],1965年下半年,又有25起武裝行動發生[4]。1965年8月7日,泰國共產黨開始在那空拍儂府塔拍儂縣開始進行武裝鬥爭,並在泰國人民之聲中宣佈「武裝暴動的時代已經開始」,當時泰共約擁有1,200名武裝分子。[19][21][22]
戰爭逐漸由東北部擴大到南部、中部、北部一些山林地區,不少地方已經建立了泰共政權。泰共的指導思想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鬥爭道路,反對他儂政權。

1966年起,叛亂蔓延到泰國各地,90%的武裝衝突在泰國東北部發生[4],4月初,武裝分子在清萊府的衝突中擊斃16名泰國軍人,另有13名軍人受傷[9]。當年上半年間,共有45名安全部隊人員和65名平民在武裝衝突中陣亡[9]。儘管有五起武裝行動針對美國空軍在泰國的基地,美軍的介入仍然有限[4][23]

隨着國民革命軍國共內戰戰敗,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國軍,經過兩次在緬撤軍整編,只剩下李文煥統領的第三軍和段希文統領的第五軍沒有撤離,而是留在泰緬邊境,成為泰北孤軍。其統轄權歸於泰國政府,泰方稱其為「國民黨中國軍隊難民」,第三、五軍後來為泰國政府收編,協助泰國政府清剿泰共。這支部隊迅速適應泰國社會,並在貪污官員的包庇下進行鴉片貿易,給國軍提供了大量資金。與此同時,國軍同泰國政府合作,協助平定叛亂分子。1967年7月,由於毒品種植者拒絕向國軍交稅,1967年鴉片戰爭爆發,政府軍介入衝突,摧毀了大批村落,將疑似共產主義者重新安置。新轉移來的人口成為了泰國共產黨徵兵的新來源[1]

1967年2月和8月,泰國政府在曼谷吞武里針對叛軍進行了一系列圍剿,逮捕了包括總書記Thong Chaemsri在內的共30名泰國共產黨成員[9]。隔年10月和11月間又陸續逮捕一批共產黨員[9]。此事造成武裝鬥爭遭受挫折。泰共在一些地區的武裝力量損失較嚴重,但北部山區武裝鬥爭仍有新發展,並建立了幾個小塊根據地。

到了1969年,泰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成立,發佈了解放軍十項紀律。代表泰共正式擁有自己的游擊隊。這支軍隊主要活動與泰北的碧差汶山脈(Phetchabun Mountains)和披泛南地區等山區活動。游擊隊所控制的範圍主要在邊境地帶,與馬來亞共產黨的基地接壤。

1972年1月,泰國政府派出了超過12,000軍人前往泰國北部省份,執行了導致超過200名叛亂分子陣亡的長達6個星期的軍事行動。在行動中政府軍有大約30人陣亡,100人受傷[9]。同年晚,泰國皇家軍隊和志願防衛隊在泰國南部省份博他侖府犯下紅鼓屠殺,殺害了超過200名疑似支持共產黨的村民(非官方數字稱3,000人[24][25][17]。這場屠殺可能是由政府的共產主義鎮壓行動指揮部 (CSOC)所命令執行的[17][26]

這只是在泰國政府於1971-1973年在全國範圍內造成3,008名平民死亡(官方數字[17],非官方數字僅僅在博他侖府一省就有1,000至3,000人死亡)的殘酷鎮壓共產主義行動中[25]「軍隊和執法部門廣泛濫用權力的範本」的其中一個案例[27]。這些被殺害的平民被指控與泰國共產黨合作。在當時,這些被逮捕的嫌疑人通常在路邊就被軍人射殺。「紅油鼓」戰術後來被推廣以消滅一切證據,嫌疑犯在處於半昏迷的情況下被丟進裝滿汽油的油鼓,隨後被活活燒死[28][29][30]

1976年10月6日,出於對越南發生了共產主義勢力接管國家的恐懼,反共警方在曼谷的法政大學襲擊了左翼學生的示威,這起事件後來被稱之為法政大學大屠殺。根據官方記錄,46名學生被殺,167人受傷[31]。 到了1977年,泰共已擁有六到八千人左右的武裝勢力,以及約一百萬名支持者。據官方資料,當時全泰國約有一半的省分「遭到共黨滲透」。[21]

左派知識分子的加入使泰國愛國陣線的政策制定更加完善。在黨員人數擴增之後,泰共開始吸收泰國社會各階層的勢力。1977年5月7日,泰國社會黨宣佈與泰共在武力上進行合作。7月2日,兩黨宣佈成立聯合陣線。10月4日,泰國人民之聲宣佈「愛國民主軍事協調委員會」(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Patriotic and Democratic Forces)於9月28日成立,9名協調委員分別是:

  • 主席:烏東·西素萬(Udom Srisuwan,泰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
  • 副主席:汶延·沃通(Boonyen Wothong,泰國社會黨)
  • 協調委員:蒙功·那·那空(Monkon Na Nakhon,泰國共產黨)、特蓬·猜迪(Therdphum Chaidee)、西通·裕甘他(Sithon Yotkantha,農民運動人士)、沙瑪·乍利恭(Samak Chalikun,社會主義統一陣線)、參尼·沙迪社(Chamni Sakdiset)
  • 協調委員暨發言人:西·因他巴提(Sri Inthapathi,原任職於泰國政府的公共關係部)
  • 秘書:提拉育·布恩米英語Teerayut Bunmee(Thirayut Boonmi)

學運人士,為「團結戰鬥」(Samakhi Surop)的主編,這本雜誌在當時的學生之間和國內頗為流行,甚至發行到海外。[19][21][32]

當時與泰國共產黨合作的還有泰國穆斯林人民解放軍(Thai Moslem People's Liberation Armed Forces)及全泰學生中心泰語ศูนย์กลางนิสิตนักศึกษาแห่ง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19]

由盛轉衰

由於泰共極度倚賴外國和鄰國共產黨的協助,軍事和政治上的發展受到同盟一定程度的牽制,因此盟邦若不願提供幫助,泰共將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

1975年,越南柬埔寨發生衝突,中越共產黨之間關係惡化。1978年,中國和蘇聯交惡,造成越南和柬埔寨的紅色高棉發生戰爭,使泰共頓時間失去了來自越南和柬埔寨的協助,而老撾站在越南這一邊。1979年1月,老撾政府驅逐了境內的泰共以及泰國人民解放軍,使泰共頓失依靠。10月22日,Bunyen Worthong帶着一小部分的前學生領袖和知識分子自黨內分裂出來,在永珍自組泰國新黨(Thai Isan Liberation Party,又被稱為Pak Mai,即「新黨」之意),支持越南-老撾聯盟[19][33][34]

泰共對於柬越衝突一開始決定維持中立,後來越南軍事入侵柬埔寨之後,泰共在1979年6月7日發表譴責越南的聲明[19]。東南亞形勢發生變化。在泰國社會性質、革命道路等問題上持不同意見的統戰人士、青年學生,先後離開泰共下山,走各自的道路。但在此時,泰共面對空前的外交危機,泰國政府和中共決定聯手對抗越南,同時兩國在外交以及貿易上的往來逐漸升溫,也因為鄧小平上台後取消了毛澤東的「輸出革命」政策。這使得中共對於泰共的援助急遽減少,鄧小平政權甚至勸阻泰共在電台發表反政府的叛亂思想[20]。1979年7月10日,「泰國人民之聲」宣佈停業,並於隔天發送最後一則廣播後,正式結束運作。9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泰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週年的賀辭,賀辭呼籲兩黨加強軍事上的合作,但此後中國媒體鮮少報導有關泰共的報導[19]

泰共自成立就將毛澤東思想定為指導思想,在中共的影響和支持下,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鬥爭路線,對中共革命經驗亦步亦趨。在泰國國內局勢混亂時,泰共在農村獲得了極大發展,大批大學生、知識分子爭相走進叢林加入泰共,一如曾經的延安。當1980年代泰國國內局勢趨於緩和,發展走上正軌時,泰共的指導思想越來越受到質疑,引發黨內大討論,矛頭直指泰共中央。認為泰共中央是舊時代思想的代表,建議建立新式馬克思主義機構,並提出了新的戰略戰術,但泰共中央仍然堅持中國經驗,認定泰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泰共因此分裂,大批青年學生重返城市, 城市組織瓦解,泰共由此衰落。[35]

衰亡(1980年代)

1980年,泰國政府宣佈了「66/2523命令」,表示接受招安的泰共幹部可以獲得赦免。[36]

1981年3月,泰國社會黨聲稱泰共已經被外國勢力所把持,宣佈與泰國共產黨決裂。[19]

1981年4月,泰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呼籲與政府進行和平談話。泰國政府則回應泰共必須先解除其所有武裝勢力,才有進行溝通的可能。[19]

1981年10月25日,泰國陸軍作戰部指揮官差瓦立·永猜裕將軍發表聲明,宣佈已經掃蕩泰國北邊及東北邊的泰國人民解放軍勢力,戰爭已經進入尾聲。[33]1982年,泰國總理炳·廷素拉暖將軍宣佈了「65/2525命令」,再次赦免歸降的共產黨員和解放軍。[37]

1982年3-4月,泰共召開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總結了17年來進行農村武裝鬥爭的經驗。巴差·灘雅派汶當選為總書記。通過了題為《廣泛團結愛國民主力量,為真正獨立民主鬥爭到底》的政治報告和新黨章。確定黨目前的三大任務是:進一步擴大和加強愛國民主力量;堅持農村武裝鬥爭並與在城鄉開展經濟、政治和其他形式的鬥爭緊密結合;加強黨的建設,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努力爭取國際援助的方針。1982年到1983年,大量的幹部及解放軍接受招安,共產黨勢力迅速衰減。[36]受招安的人有很多是在1976年法政大學屠殺事件發生時加入的學生和知識份子,這些人大多反對泰共所堅持的毛澤東主義,並表示泰國應該揚棄農民起義的思想,朝向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的目標邁進。[33]1984年4月和1987年4月,泰共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先後有十幾名中央領導人被當局逮捕入獄。與此同時,兩名泰共的高層被政府逮捕,一名是中央政治局的成員Damri Ruangsutham。另一名是泰國南方的共產黨領導人Surachai Danwattananusorn。[33]至1989年9月被捕人員先後均獲釋放。據泰軍方估計,至1991年底,泰共在全國各地的武裝力量均已下山。

1990年代初之後,泰共銷聲匿跡,且至今仍被列入非法組織[38]。武裝叛亂自此結束[39]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