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特·吉爾伯特(英語:Walter Gilbert,1932年3月21日—),美國物理學家與生物化學家,分子生物學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和諾貝爾獎得主[3][4]。
華特·吉爾伯特 | |
---|---|
出生 | 美國波士頓 | 1932年3月21日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哈佛大學(BS, MS)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PhD) |
配偶 | Celia Stone (m. 1953; 2 children) |
獎項 | 美國國家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獎(1968年) 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茲獎(1979年) 諾貝爾化學獎(1980年) |
網站 | www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生物化學, 物理學 |
機構 | 哈佛大學 劍橋大學 |
論文 | On generalised dispersion relations and meson-nucleon scattering(1958) |
博士導師 | 阿卜杜勒·薩拉姆 |
博士生 |
事業和研究
1962年,吉爾伯特的物理學博士學生傑拉德·古拉尼擴展吉爾伯特的無質量粒子工作; 傑拉德·古拉尼的工作被廣泛認為是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的重要線索[5] 。
吉爾伯特率先提出內含子(intron)和外顯子(exon)的存在,並且於1978年在自然 (期刊)發表開創性的「新聞與觀點」論文裏解釋了內含子的進化[6]。此外,他也創造了外顯子(exon)與內含子(intron)兩個名詞,來區分mRNA分子中的兩個部分。1986年,吉爾伯特提出生命起源的RNA世界學說[7],基於1967年的卡爾·沃斯首先提出觀念。
獲獎和榮譽
1979年,吉爾伯特與弗雷德里克·桑格一起被授予哥倫比亞大學的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茲獎[10]。那年他還獲得了蓋爾德納獎和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
1980年與弗雷德里克·桑格因為發展了測定DNA序列的方法(馬克薩姆-吉爾伯特測序),而與保羅·伯格(Paul Berg)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吉爾伯特和桑格被確認開創性的工作設計方法來確定的核酸中的核苷酸序列。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