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敗》(意第緒語זאָג ניט קיין מאָל‎, [zɔg nit kɛjn mɔl])有時拼作「Zog nit keynmol」。又稱「游擊隊歌」(Partizaner lid))是一首意第緒語歌曲,被認為是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的主要讚歌之一,在世界各地的追悼會上傳唱。

歷史

歌詞由維爾紐斯隔都的一名年輕猶太囚犯赫什·格利克於 1943 年為維爾紐斯猶太聯合游擊組織(FPO) 創作[1][2]。標題源自歌詞的第一行。

格利克的曲調來自波克拉斯兄弟和創作的戰前蘇聯歌曲。原題《捷列克哥薩克進行曲》(Терская походная),後來更名為《哥薩克之歌》,後來又以第一行的歌詞「那些不是雲,而是雷雨雲」(「То не тучи - грозовые облака」)為標題。原歌詞由阿列克謝·蘇爾科夫創作。像很多蘇聯歌曲一樣,原曲本身有一段歷史。該曲創作於1936年秋天,在1937年蘇聯關於1936年紅軍軍事演習的紀錄片《勞動人民之子》中首次演出。影片的標題暗指紅軍的效忠誓言:「我,勞動人民的兒子……「(「Я, сын трудового народа...」)而歌曲標題指涉的是紅軍騎兵第6師,又稱「庫班-捷列克 瓊哈爾哥薩克騎兵團,命名自布瓊尼」。

電影於5月初上映,但很快就被悄悄地下架,據說是因為它以圖哈切夫斯基烏博列維奇元帥為主角,他們在1937年5 月下旬受到鎮壓(托派反蘇軍事組織案)消失了 。蘇聯歌手列昂尼德·烏喬索夫在11月份發行的一張演唱這首歌曲的唱片被從發行版中刪除,並於12月被另一張唱片取代,其中沒有提及這首歌的起源電影。烏喬索夫在 1939 年演唱這首歌時使用了標題「那些不是雲……」。這首歌的旋律與傳統的哥薩克歌曲毫無關係,而是基於典型的猶太和聲[3]

格利克的靈感來自於華沙猶太區起義[2]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永不言敗》被一些在東歐活動的猶太游擊隊所採用。成為反抗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和大屠殺的象徵。

保羅·羅伯遜於1949年在蘇聯首次公開演唱,題為《華沙隔都之歌》,部分用英語演唱,部分用意第緒語演唱。旋律立即被聽眾所認可。(這可能是某些消息來有誤,聲稱這首歌是在華沙猶太人區寫的。)雖然歌詞在蘇聯被翻譯成俄語,但這首歌再也沒有在那裏表演過,無論是其俄語、英語。意第緒語版本[3]

歌詞

參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