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漢獻帝建安後期,分平原郡厭次、樂陵二縣,勃海郡陽信、新樂二縣,樂安郡濕沃縣置樂陵郡,治厭次城(今山東省惠民縣東北),屬冀州。轄境在今山東省濱州市一帶。其中,新樂縣為新置縣,濕沃(一作「漯沃」)縣為復置縣。[1]
魏齊王正始五年(244年),徙封曲陽王曹茂為樂陵王,改樂陵郡為樂陵國[2]。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樂陵國轉封石苞[3]。永嘉之亂後,國除為樂陵郡。
十六國時期,樂陵郡先後為後趙及其殘餘勢力(319年-353年)、前燕(353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後燕(384年-396年)所有。[4]
北魏太武帝皇始元年(396年),攻佔後燕樂陵郡。後省併新樂縣,移治樂陵城(今山東省樂陵市東南)。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樂陵郡改屬滄州;勃海郡般、重合、平昌三縣改屬樂陵郡。孝昌中(525年-528年),析置重平縣。北魏後廢帝中興元年(531年),分樂陵郡般、重合、重平、平昌四縣置安德郡。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安德郡併入樂陵郡。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年),分樂陵郡復置安德郡。至此,樂陵郡領四縣:樂陵、陽信、厭次、濕沃。[5]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省併厭次、濕沃二縣;廢安德郡,般、重合、重平三縣併入平昌縣,改屬樂陵郡。至此,樂陵郡領三縣:樂陵、陽信、平昌。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樂陵郡,領縣直屬滄州。[4]
人口
長官
- 賈堅,勃海人,前燕景昭帝二年(350年)出任,治高城。[12]
- 慕容鈎,前燕景昭帝元璽三年(354年)被殺,治厭次。[13]
- 劉提,長樂信都人,北魏道武帝時在任。[14]
- 安䐗,遼東人,北魏明元帝時在任。[15]
- 侯文和,北魏孝文帝時在任。[16]
- 盧洪,字曾孫,范陽涿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在任。[17]
- 高當,勃海人,追贈。[18]
- 潘僧固,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見任。[19]
- 晁清,遼東人,北魏宣武帝時追贈。[20]
- 崔伯驎,清河東武城人,北魏宣武帝時在任。[21]
- 崔接,字顯賓,博陵安平人,北魏孝明帝時在任。[22]
- 張始均,字子衡,清河東武城人,北魏孝明帝時追贈。[23]
- 染華,字進樂,魏郡內黃人,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追贈。[24]
- 張纂,字伯業,中山人。[25]
- 羅衡,代人。[26]
- 趙揆,字景則。[27]
- 李悕傑,趙郡平棘人,東魏孝靜帝武定中以貪污賜死。[28]
- 趙潁,南清河人。[29]
- 房延祐,南清河人。[29]
- 鄭元禮,北齊時在任。[30]
- 房豹,字仲幹,清河人,北齊時在任。[29]
國主
參見
註釋及徵引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