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龍科學名Spinosauridae)是群獨特的獸腳亞目恐龍。是一群獸腳類恐龍,比較有名的棘龍生活在阿爾布到森諾曼階,約112至97百萬年前。牠們是群相當大型的二足掠食動物,擁有修長、類似鱷魚的頭顱,上有圓錐狀的牙齒,這些牙齒有非常小的鋸齒狀邊緣,或者沒有鋸齒狀邊緣。齒骨的前部牙齒往外突出,成為這群動物的外表特徵。棘龍科的名稱來自於棘龍的背部帆狀物,由多條神經棘構成。這些帆狀物的功能仍在爭論中,但普遍的解釋是做為調節體溫使用、用來威嚇可能的攻擊者、或是視覺辨識物。有些古生物學家更提出,這些神經棘支撐著由肌肉、脂肪構成的隆肉[1]。 棘龍科臀部較其他物種翹上許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原因,大部份科學家認為應該是用於方便交配。 棘龍科的化石已在非洲歐洲南美洲亞洲[2]澳洲[3]等地發現[4]。其他的大型掠食性恐龍都有適合撕咬大型獵物的牙齒與頜部,而棘龍科的牙齒與頜部結構似乎較適合捕食體型遠小於自己的魚類。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棘龍科
化石時期:晚侏羅世晚白堊世,152–85 Ma
Thumb
棘龍的骨架模型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鳥吻類 Averostra
演化支 堅尾龍類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演化支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下目: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科: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Stromer, 1915
模式種
埃及棘龍
Spinosaurus aegyptiacus
Stromer, 1915
演化支

*有效性存在爭議(可能為棘龍屬異名)

異名
  • 重爪龍科 Baryonychidae Charig & Milner, 1986
  • 激龍科 Irritatoridae Martill et al., 1996
  • 斯基瑪薩龍科 Sigilmassasauridae Russel, 1996
Close

演化歷史

最早的棘龍科恐龍出現於侏儸紀晚期,並繁盛於白堊紀早期。目前發現的侏儸紀晚期化石,僅限於牙齒,地質年代約1億5200萬年前[5]。棘龍科似乎消失於土侖階阿根廷土侖階地層,曾發現過類似棘龍科的牙齒[6],近年發現這些牙齒屬於偽鱷類[7]。近年在中國河南省馬家村組發現一顆重爪龍亞科的牙齒,地質年代屬於桑托階中期[8]

分類學

棘龍科是由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15年所命名,當時僅包括棘龍屬。因為許多棘龍的近親被發現,所以棘龍科的物種開始增加。棘龍科的首次親緣分支分類法定義,是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1998年定義:在棘龍超科中,與棘龍較為親近,而離蠻龍較遠的所有物種。

棘龍科包含兩個亞科:重爪龍亞科棘龍亞科。棘龍亞科是由塞里諾在1998年所命名,並由湯瑪斯·荷茲(Thomas R. Holtz Jr.)等人在2004年定義為:親緣關係較接近埃及棘龍,而離沃克氏重爪龍較遠的所有物種。重爪龍亞科則是由查理格(Alan J. Charig)與Angela C. Milner在1986年所建立,牠們為了新發現的重爪龍屬建立了重爪龍科與重爪龍亞科;後來重爪龍被發現與棘龍科有關。湯瑪斯·荷茲等人在2004年將重爪龍亞科定義為:親緣關係較接近沃克氏重爪龍,而離埃及棘龍較遠的所有物種。

分類

Thumb
數種棘龍科與人類的體型比較:棘龍(黑)、似鱷龍(紅)、重爪龍(黃)、魚獵龍(藍)、激龍(紫)、奧沙拉龍(綠)

古生物學

獵食行為

與其他大型掠食恐龍(例如異特龍暴龍)相比,棘龍科的顱骨形狀、結構有非常大的不同。大部分掠食恐龍的頜部寬而高;棘龍科的頜部扁而狹窄。許多古生物學家因此推測棘龍科無法像其他獸腳類恐龍以大型、強壯的動物為食,而有不同的獵食方式[13]

漢斯·戴爾特·蘇彝士(Hans-Dieter Sues)等人研究激龍的頭骨,推測棘龍科是以迅速、強力的嘴部咬合,配合強壯的頸部肌肉作出快速的下咬、後縮動作,將小型獵物咬在嘴中。由於狹窄的嘴部形狀、交錯的圓錐狀牙齒,使嘴部的獵物很難脫困[13]

食性

因為棘龍科具有類似現代長吻鱷的頜部與牙齒,牠們過去常被視為是魚食性動物,以魚類為主食。在2007年,埃米莉·雷菲爾德(Emily Rayfield)使用重爪龍的顱骨,計算了棘龍科的生物力學結構。他們發現重爪龍的顱骨結構、咬合力,與現代長吻鱷的模式吻合;這顯示至少重爪龍亞科是以魚類為主食,而棘龍亞科似乎是多種食物來源的動物[14]

證據顯示棘龍科恐龍以魚類、以及許多小型到中型的動物為食,也包括了小型恐龍。曾經在重爪龍的胃部區域,發現了魚類鱗片,以及一隻年輕禽龍的被消化骨頭;另外曾在一個棘龍標本上,發現了一個魚類骨頭嵌入齒槽;此外還有一個證據顯示一隻棘龍科恐龍正吞食一隻翼龍類[15]。有可能棘龍科是廣生性物種,以魚類、中小型動物為食[13]

棲息地

在2010年,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研究,分析棘龍重爪龍激龍暹羅龍的氧同位素組成,並與同時代的其他獸腳類恐龍、烏龜鱷魚互相比較。研究人員發現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較接近同一地區發現的烏龜、鱷魚,而不類似同一地區的獸腳類牙齒。在棘龍科中,棘龍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是最接近其他獸腳類恐龍,而暹羅龍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的差距最大。研究人員推測棘龍科是半水生動物,可在陸地、水域中生存,類似現代鱷魚、河馬。研究人員並推測棘龍科是以魚類為主食,以避免與當地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競爭相同食物來源[16]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