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清政府驻美利坚合众国公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梁誠KCMG(1864年—1917年),原名丕旭,字義衷,號震東,廣東番禺黃埔村(今廣州海珠區)人。在1903年至1908年間,梁誠曾擔任晚清駐美利堅合眾國公使,並代表清政府出訪美洲多個國家。他曾為清廷爭回部分庚子賠款,這筆款項支持了逾千名學生赴美留學。其當年所設的游美肄業館,後改稱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故其人被稱為清華之父[1]。他還協助張之洞從美國手中爭回了粵漢鐵路的築路權。1912年2月5日,響應陸征祥的呼籲,聯合駐英公使劉玉麟奏請速頒詔旨決定共和。
1875年,未滿12歲的梁誠便在家庭的資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幼童團,曾在麻省安多佛的菲利普斯學院就讀。梁誠嗜好棒球,曾是學院棒球隊的主力,並在一場與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的比賽中奪得3分並打出一隻長打。[2]1881年在安多佛畢業後,梁誠與其他留學生一起被召回國。起初在總理衙門做事,不久隨張蔭桓公使赴美,後任使館參贊,從此開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3]。任滿回國後,曾兩次跟隨中國特使,先後赴英國和美國。1903年至1908年初,以三品卿銜資格,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1906年三藩市大地震,很多華人遇難,他即電馳海內外募款助賑,並率屬捐俸,親臨該埠處理後事。[4]
1904至1905年間,他曾敦促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減免部分未付足的庚子賠款。照條約清政府應付美國賠款2444萬778元8角1分,得到美國國會和老羅斯福總統贊同後,將當時尚未付足之款項1078萬5286元1角2分,從1909年1月起退還中國。這筆款項的一部分後被用作建立留美預備學校(即日後的清華大學)。[4]同年奏請朝廷宣示進行立憲改革[5]。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11月16日袁世凱組閣。1912年1月11日梁誠被免駐德公使回國,定居香港[6]。1912年3月袁世凱任民國大總統,經友人唐紹儀、周自齊等力邀,梁誠終未到民國政府任事。1917年病逝。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