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赛车类电子游戏系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極速快感(英語:Need for Speed,中國大陸譯作「極品飛車」,簡稱「NFS」),是藝電推出的一系列賽車遊戲,包括PC、GBA、PSP、NDS、PSVita、PlayStation、Xbox、Wii、iPhone、iPad、Android及其它各遊戲機版本。玩家可在不同賽道與不同車輛競賽,甚至在某些版本裏可以與警車進行追逐。是較為經典的一款遊戲。目前極速快感系列遊戲的全球出貨量已達到1.5億套,為全球第二最暢銷的賽車遊戲(僅次於任天堂的瑪利歐賽車系列)。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5年1月6日)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4年8月24日) |
極速快感系列 | |
---|---|
| |
類型 | 競速 |
開發商 | EA Canada (1994–2001) Black Box Games (2001–2002) EA Black Box (2002–2011) EA Montreal (2009-2010) EA Singapore (2009-2010) Slightly Mad Studios (2009-2011) Criterion Games (2009–2013 ; 2020-現在) Ghost Games (2013 -2020) |
發行商 | 藝電 |
首作 | 極速快感 1994年8月31日 |
最新作 | 極速快感:桀驁不馴 2022年12月2日 |
1994 | 極速快感 (1994年遊戲) |
---|---|
1995 | |
1996 | 極速快感 特別版 |
1997 | 極速快感II |
V拉力 | |
1998 | 極速快感III:熱力追緝 |
1999 | 極速快感:致命追擊 |
2000 | 極速快感:保時捷的榮耀 |
2001 | 汽車城 |
2002 | 極速快感:熱力追緝2 |
2003 | 極速快感:地下狂飆 |
2004 | 極速快感:地下狂飆2 |
2005 | 極速快感:全民公敵 |
2006 | 極速快感:玩命山道 |
2007 | 極速快感:職業街頭 |
2008 | 極速快感:臥底風雲 |
2009 | 極速快感:進化世代 |
極速快感:世界 | |
2010 | 極速快感:超熱力追緝 |
2011 | 進化世代2:全面解放 |
極速快感:亡命天涯 | |
2012 | 極速快感:新全民公敵 |
2013 | 極速快感:生存競速 |
2014 | |
2015 | 極速快感:零極限 |
極速快感 | |
2016 | 極速快感:極限邊緣 |
2017 | 極速快感:血債血償 |
2018 | |
2019 | 極速快感:熱焰 |
2020 | 極速快感:超熱力追緝 重製版 |
2021 | |
2022 | 極速快感:桀驁不馴 |
2023 | |
2024 | 極速快感:集結 |
《極速快感》系列最初是由加拿大溫哥華的遊戲公司Distinctive Software所開發。在美國的藝電於1991年將其收購之前,該小組已經製作了Stunts和Test Drive II: The Duel等受歡迎的賽車遊戲。
公司被收購之後改名為EA Canada。憑藉着在該領域的經驗,該公司於1992年開始開發《極速快感》系列。2005年的大作《全民公敵》已成為大家所知的知名賽車遊戲。而後,極速快感也成為電視遊樂器線上玩家最喜歡玩的遊戲,並且玩家常線上上跟兩名以上玩家競速。
EA Canada和EA Seattle多年來持續開發和擴展極速快感系列。2002年,EA將新作《極速快感:飆風再起2》交由另一家溫哥華遊戲公司Black Box Software接手開發,並在2004年遊戲發表前不久將Black Box收購,將其改名為EA Black Box。此後,EA Black Box成為《極速快感》系列的主要開發者。但由於後續EA Black Box開發的《極速快感:臥底風雲》和《極速快感:亡命天涯》在口碑和銷量上表現不佳,因此在2012年被Criterion Games取代。
而《極速快感:進化世代》和《進化世代2:全面解放》則由Slightly Mad Studios進行開發。
2013年開始則由Ghost Games負責《極速快感》系列的開發工作。
2020年2月,EA宣佈《極速快感》系列將由Criterion Games開發。
2021年5月31日,EA宣佈 Need for Speed: Carbon, Undercover, Shift, Shift 2: Unleashed 和 The Run 將不再於線上商店提供購買,並且他們的線上伺服器會在2021年8月31日關閉.[1][2]
EA曾經向幾間名廠取得獨佔授權,其車型只會在極速快感中出現,包括BMW M、雪佛蘭、法拉利以及藍寶堅尼,直到2000年代,這些車型開始在其他電玩遊戲中出現。
於2016年前,保時捷在電玩的授權由EA壟斷,微軟子公司Turn 10開發的極限競速系列需要向EA取得保時捷授權。
2011年,EA拒絕在極限競速4繼續給予保時捷授權,Turn 10在過去18個月盡力與EA斡旋,並動用關係請好幾個有影響力的業界人士向EA遊說,直到Xbox獨佔賽車遊戲,極限競速4開始獲得獨家授權,包括後期作品極限競速:地平線2,極限競速6都有保時捷的車輛套件。極速快感和極限競速也變成少數擁有保時捷授權的大型賽車遊戲。
保時捷與EA的獨佔授權於2016年完結,其他電玩遊戲亦能名正言順地取得保時捷授權。
本系列總共有23款,加上特別版(《極速快感:特別版》、《極速快感II:特別版》、《極速快感:全民公敵 黑名單特別版》、《極速快感:玩命山道 珍藏版》)與線上遊戲(《極速快感:經典城市-Online》、《極速快感Online》)以及SONY PSP(《極速快感:地下宿敵》、《極速快感 全民公敵5-1-0》、《極速快感:玩命山道之決戰街頭》)特殊版本,總共有31款遊戲。
原文名稱 | 中文名稱 | 開發公司 | 發行公司 | 引擎 | 平台 | 發行時間 | 備註 |
---|---|---|---|---|---|---|---|
The Need for Speed | 極速快感 | Pioneer Productions | EA | DOS | 1994年 | 第1代 | |
Need for Speed SE | 極速快感 特別版 | Windows | 1996年 | ||||
Need for Speed II | 極速快感 II | EA Seattle | 1997年 | 第2代 | |||
Need for Speed II SE | 極速快感 II 特別版 | 1997年 | |||||
Need for Speed: V-Rally | 極速快感:V拉力 | Eden Studios | 1997年 | 衍生遊戲 | |||
Need for Speed III: Hot Pursuit | 極速快感 III:熱力追緝 | EA Seattle | 1998年 | 第3代 | |||
Need for Speed: V-Rally 2 | 極速快感:V賽事2 | Eden Studios | 1999年 | 衍生遊戲 | |||
Need for Speed: High Stakes(美版)
Need for Speed: Road Challenge(南美及歐版) |
極速快感:致命追擊 | EA Seattle | 1999年 | 第4代 | |||
Need for Speed: Porsche Unleashed
Need for Speed: Porsche 2000(歐版) Need for Speed: Porsche(德版及美版) |
極速快感:保時捷的榮耀 | EA Canada | 2000年 | 第5代 | |||
Motor City Online | 極速快感:經典城市-Online | EA | 2001年 | 衍生線上遊戲
已關閉 | |||
Need for Speed: Hot Pursuit 2 | 極速快感:熱力追緝2 | EA Seattle | 2002年 | 第6代 | |||
Need for Speed: Underground | 極速快感:地下狂飆 | EA Black Box | 2003年 | 第7代 | |||
Need for Speed: Underground 2 | 極速快感:飆風再起2 | 2004年 | 第8代 | ||||
Need for Speed: Underground Rivals | 極速快感:地下宿敵 | PSP | 2005年 | ||||
Need for Speed: Most Wanted | 極速快感:全民公敵 | EA Black Box | Windows | 2005年 | 第9代 | ||
Need for Speed: Black Edition | 極速快感:全民公敵 黑名單特別版 | 2005年 | |||||
Need for Speed: Most Wanted 5-1-0 | 極速快感:全民公敵 5-1-0 | PSP | 2005年 | ||||
Need for Speed: Carbon | 極速快感:玩命山道 | EA Canada
EA Black Box |
Windows | 2006年 | 第10代 | ||
Need for Speed: Carbon Collector's Edition SP | 極速快感:玩命山道 珍藏版 | 2006年 | |||||
Need For Speed: Own The City | 極速快感:玩命山道之決戰街頭 | PSP | 2006年 | ||||
Need for Speed: Pro Street | 極速快感:職業街頭 | EA Black Box | Windows | 2007年 | 第11代 | ||
Need for Speed: Undercover | 極速快感:臥底風雲 | 2008年 | 第12代 | ||||
Need for Speed: Shift | 極速快感:進化世代 | Slightly Mad Studios | 2009年 | 第13代 | |||
Need for Speed: Nitro | 極速快感:爆衝王 | Firebrand Games | DS
Wii |
2009年 | |||
Need for Speed: World | 極速快感:世界 | Quicklime Games | Windows | 2009年 | 線上遊戲
已關閉 | ||
Need for Speed: Hot Pursuit | 極速快感:超熱力追緝 | Criterion Games | Chameleon | 2010年 | 第14代 | ||
Shift 2: Unleashed | 進化世代2:全面解放 | Slightly Mad Studios | 2011年 | 第15代 | |||
Need for Speed: The Run | 極速快感:亡命天涯 | EA Black Box | 寒霜2 | 2011年 | 第16代 | ||
Need for Speed: Most Wanted | 極速快感:新全民公敵 | Criterion Games | Chameleon | 2012年 | 第17代 | ||
Need for Speed: RIVALS | 極速快感:生存競速 | Ghost Games | 寒霜3 | 2013年 | 第18代 | ||
Need for Speed: No Limits | 極速快感:零極限 | Firemonkeys Studios | iOS、Android | 2015年 | 手機遊戲 | ||
Need for Speed | 極速快感 | Ghost Games | 寒霜3 | Windows | 2015年 | 第19代 | |
Need for Speed: EDGE | 極速快感:極限邊緣 | EA Spearhead | NEXON | 2016年 | 線上遊戲
已關閉 | ||
Need for Speed: Payback | 極速快感:復仇 | Ghost Games | EA | Windows、PlayStation 4、Xbox One | 2017年 | 第20代 | |
Need for Speed: Heat | 極速快感:熱焰 | 2019年 | 第21代 | ||||
Need for Speed: Hot Pursuit Remastered | 極速快感:超熱力追緝 重製版 | Stellar Entertainment Limited | Chameleon | 2020年 | 第14代的重製版 | ||
Need For Speed: Unbound | 極速快感:桀驁不馴 | Criterion Games | 寒霜3 | Windows、PlayStation 5、Xbox Series X/S | 2022年 | 第22代 | |
Need for Speed Mobile | 極速快感:集結 | 天美工作室群 | EA | 虛幻引擎4 | Windows、iOS、Android | 2024年 | 手機遊戲 |
2006年1月24日,均年僅18歲的Alexander Ryzanov與Wang-Piao Dumani Ross各自駕駛一輛梅賽德斯-奔馳於多倫多街頭非法競速,其中一人撞上一台出租車,並且肇事逃逸,導致46歲的出租車司機Tahir Khan死亡[3]。鑑識人員事後於肇事車輛上發現一份《極速快感》系列遊戲之拷貝。有關該系列遊戲過程中超速駕駛和逃避法律責任之問題遂開始引起社會關注。[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