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情結德語:Ostalgie,或譯思東德[1] )指的是對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生活中某些方面的懷念。Ostalgie來自德語中Ost(東)和Nostalgie(懷念)兩詞。東德情結一詞因2003年的特色電影《再見列寧!》和當年的一系列東德相關影視作品而在大眾中流行[2][3]

2004年在柏林出售的標有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語縮寫的東德足球隊隊服
2006年在柏林有關東德的紀念品
東部人行橫道上的交通信號燈小人(Ampelmännchen),由身兼交通心理學學者及工程師卡爾·佩格勞創造

歷史

東德情結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詞,它不是簡單的懷舊情緒。由於東德情結與冷戰有關,因此最好在歷史和當前西方社會影響的背景下研究這個詞。通過這樣做,該術語的含義變得更加清晰。

自二戰結束到柏林圍牆倒塌,德國已經分裂超過35年,在兩個地區之間形成了不同的身份。儘管他們有共同的語言和歷史,但資本主義的西德和社會主義的東德在許多明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它們各自的社會培養了每個地區獨特的文化特性。這些先前存在的分歧隨後在統一過程中和之後暴露出來。

發展

Thumb
一些老式特拉貝特汽車仍在使用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德國統一,東德的許多象徵都被清除乾淨(比如共和國宮被拆除)。統一進程在前東德群眾中引起了怨恨和懷舊情緒。他們感到這不是統一,而是類似於殖民接管。[4]東德情結的一個特別關注點集中在失業上。官方上,東德不存在失業,但這種就業保障隨着統一而消失。[5]東德提供的社會保障是東德情結的一大重點。[6]大規模的失業和缺失的社會保障成為重新塑造東德身份的關鍵。隨後,許多人將東德視為一個穩定和關懷的環境,人們認為統一對他們不利,使他們淪為為二等公民

兩德統一對婦女提出了特別的挑戰。對於在東德享受醫療保健和同工同酬的職業婦女來說尤其如此,許多東德時代的婦女在統一後面臨着失業。大約有70%的東德婦女在1990年後失去了工作,女性家庭和消費主義的傳統理想被重新援引。[7]

在統一後,幾乎所有東德品牌的產品都從商店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產品。然而,一段時間後,許多東德人開始懷念他們以前生活的某些方面(如文化或知名品牌標誌)。

除了對日常東德生活的懷舊、東德的高就業率和低貧困率以外,部分東德人懷念曾經社會制度以及和睦的社區氛圍。德國著名雜誌《明鏡》曾詢問前東德居民,東德好的一面是否比壞的一面多,57%的受訪者回答是肯定的。採訪的記者說:「東德居民沒有自由旅行權」,一些德國人回應道:「現今低工資的工人也沒有旅行的能力」。[8]

現象

許多德國企業為滿足東德情結的消費者製造了一些東德元素的商品,通常模仿東德時期的產品,例如過時的東德食品品牌、收錄舊電視節目的DVD、特拉貝特汽車等。一些電影也着眼於東德的生活,例如1999年電影《太陽大道》、2003年電影《再見列寧》等。還有人開設博物館再現東德時代的社會面貌,例如東德博物館查理檢查哨博物館等。[9]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