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聲(1931年2月25日—),男,山東淄博人,中國小麥遺傳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於山東農學院。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
生平
1951年,李振聲畢業於山東農學院農學系,之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師從馮兆林,從事草田輪作制研究、培育研究牧草。1956年,中國麥區主要產區楊凌遭遇嚴重的小麥條銹病,導致北方小麥產區出現嚴重減產甚至絕收。李振聲從中科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調到陝西楊凌的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所,專攻小麥抗條銹病品種。他發現當地研究所已有四個課題組從事近緣雜交,於是提出另闢蹊徑、從事遠緣雜交,並得到聞洪漢、李振岐、虞宏正的支持,併集中精力開展小麥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研究。之後他從800種牧草中選出12種抗病性強的禾本科牧草,並不斷調整花期實現雜交培育,並成功收穫三種雜交小麥,分別是與長穗偃麥草、天藍偃麥草和茸毛偃麥草雜交產生,並發現小麥X長穗偃麥草的雜種表現最好[1]。
之後他率領團隊開始攻關雜交不育問題,並獲得9種不同的第一代雜交品種(F1),但由於長穗偃麥草的特性遺傳力過強,以至於後代掩蓋小麥品種特性,此外出現大量華旗發育不成熟問題。他們之後強化正反回交,獲得第一次回交後代(B1F1)品種,解決雜交不育問題。為解決新出現的分離問題,他們選育二次回交、三次回交,並獲得B3F1品種,維持基本雙親特性平衡。與此同時,他在1964年一次天氣惡化情況下,在1000多種雜交小麥品種中選出一株高抗病及抗逆品種,編號為「小偃55-6」,為易位系品種[2]。他以「小偃55-6」為主要親本進行兩輪雜交與系統選擇,從而產生同時抵抗八種不同條銹病生理小種的「小偃6號」,並成功產生小偃系列新品種[3]。隨後「小偃6號」進入陝西省小麥區域試驗後,連續兩年獲得第一名,並通過審定成為陝西小麥主產區的核心品種。由於其高產能、高抗病性,陝西關中地區流傳民謠「要吃麵,種小偃」,文革最混亂的期間,晚上會到趙洪璋院士家中探討小麥育種研究的問題,一聊就到後半夜。當時在楊凌工作的同事陳漱陽、薛文江等,在趙老師百歲時還曾為他祝壽,與趙洪璋的關係還因為因不放心李振聲一個人回家,一定讓兒子趙柳把送到五台山下才放心[4]。
1978年3月,「小麥與偃麥草的遠緣雜交研究」被授予全國科學大會獎[5]。由於當時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不久,消息不暢,李振聲事先未知自己能獲獎、也未能親往領獎。1985年,「遠緣雜交小麥新品種小偃6號」與「高產優質小麥品種綿陽11號」、「甘藍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及其配製的七個系列新品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6]。
1983年之後,李振聲出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陝西省科學院院長[7]。在1978年之後,李振聲意識到此前這種成功很難被複製,他開始通過小麥染色體工程,尋找縮短遠緣雜交育種時間的方法。當時全球研究情況是基於小麥21對染色體中,缺少1條染色體小麥「單體」、缺失1對染色體小麥「缺體」的染色體工程育種意義更大,因為缺少了部分染色體的小麥,利用小麥缺體與遠緣植物進行回交,可以更容易將外源染色體轉移到小麥里,易於獲得新品種。然而「缺體」從「單體」分離的成功率只有3%、且沒有特殊遺傳標記,限制育種運用。李振聲提出運用偃麥草中得來的藍粒基因,培育出一套藍粒「單體」小麥:它在一個麥穗上可以產生出4種顏色的種子(深藍、中藍、淺藍和白粒),分別具有3種染色體數目:深藍139(20對小麥染色體+1對帶藍粒基因的偃麥草染色體)、中藍和淺藍(20對小麥染色體+1條帶條藍粒基因的偃麥草染色體的「單體」小麥)、白粒(20對小麥染色體的「缺體」小麥)。這樣不用顯微鏡,單憑種子顏色即可分辨其染色體數目,促使大規模生產缺體小麥成為可能[8]。
1986年,第一屆國際植物染色體工程學術會議在陝西西安召開,缺體回交育種法開始向國際推廣。1987年,李振聲調回北京,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負責農業和生物兩方面的管理工作。解決當時北方糧食產量生產滯漲問題,並開始對黃淮海鹽鹼地進行中低產田治理。李振聲率領中國科學院25個研究所的400名科研人員投入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四個麥區,並在1993年實現增長252.4億千克小麥。之後他返回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從事小麥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研究。
1995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並選舉產生第四屆全國委員會。5月27日,第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其被選為副主席[9][10][11]。2001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2],並選舉其出任第六屆全國委員會榮譽委員[13]。2005年,他獲得農業部中華農業英才獎[14]。
獎項和榮譽
1989年,獲陳嘉庚農業科學獎。
2016年,獲國際作物學會「傑出作物學家獎」。
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向他頒發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證書,他之後對記者稱,榮譽與獎金屬於集體,並將5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單位,作為學生的助學基金[15]。同年,他發現培育出小偃81(山東禹城)與小偃60(河北南皮、滄州)具備抗鹽性[16],隨後他率領幾省的科研人員提出「渤海糧倉計劃」[17],即開墾荒地1000萬畝,並在2020年增產50億千克。計劃在2012年被批准立項,2013年正式啟動。
2011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分別來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李振聲家中,代表胡錦濤總書記和黨中央看望這三位為新中國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和新春的祝福[18]。
2014年,入選「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郭三堆、張海銀、傅廷棟、方智遠、謝華安、程相文、程順和[19])。
2024年,獲共和國勳章。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