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農業英才獎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原農業部)設立,頒發給中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獎項。中華農業英才獎於2005年設立,前三屆每兩年評選一次,之後每三年一屆,每屆獲獎者十人(第七屆十一人),獎金為每人20萬元人民幣。[1][2]
獲獎人名單
身份信息[3] | 貢獻 | ||
---|---|---|---|
姓名 | 單位、職稱 | 兩院院士 | |
李振聲 |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小麥遠緣雜交奠基人,創製、選育與推廣小偃麥(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交)及其新品種[4] |
侯鋒 |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開創中國黃瓜育種事業,選育抗病、豐產的黃瓜品種[5] |
唐啟升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和大海洋生態系研究的奠基人,為海洋漁業發展提供科學基礎[6] |
劉秀梵 | 揚州大學獸醫學院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致力於動物傳染病學研究,研製多種針對禽流感、新城疫(雞瘟)、傳染性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等家禽傳染病的疫苗[7] |
謝華安 |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創製中國雜交水稻配製中的重要恢復系品種「明恢63」,選育有「東方神稻」之稱的雜交水稻品種「汕優63」[8] |
喻樹迅 |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培育大量早熟、高產、抗蟲的棉花品種,促進棉業發展並緩解棉糧爭地矛盾[9] |
陳偉程 | 河南農業大學 教授 |
育成大量適應不同生態區的玉米優良新品種,在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和應用上取得突破[10] | |
陳劍平 |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致力於植物病毒學研究和應用,防治和控制大麥黃花葉病等重要糧食作物病毒病,通過檢測病毒協助中國植物病害檢疫檢驗工[11] |
王樂義 | 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 高級農藝師 |
研發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並推廣至全國,促進蔬菜生產成為壽光的主導經濟產業[12] | |
陳化蘭 |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致力於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和疫苗的研製[13] |
身份信息[14] | 貢獻 | ||
---|---|---|---|
姓名 | 單位、職稱 | 兩院院士 | |
傅廷棟 | 華中農業大學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發現油菜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對世界油菜乃至十字花科蔬菜作物雜交利用作出重要貢獻[15] |
趙法箴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開創中國對蝦養殖業,進而實現和推廣對蝦全人工育苗,使對蝦養殖業擺脫對天然蝦苗的依賴[16] |
李登海 | 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 研究員 |
培育出上百個優良玉米雜交種,實現了玉米單產從100多公斤到1500多公斤的突破[17] | |
陳宗懋 |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致力於茶樹、茶葉防護研究,治理茶葉病蟲害,解決中國茶葉農藥殘留問題及其帶來的出口貿易困境[18] |
李寧 | 中國農業大學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後撤銷) |
致力於動物分子遺傳育種學,通過轉基因和克隆技術實現豬、雞、牛等動物的優選育種並推動其產業化[19] |
李必湖 | 懷化職業技術學院 研究員 |
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世界上首個發現「野敗」(野生雄性不育株水稻),實現雜交水稻的突破[20] | |
陳溫福 | 瀋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致力於水稻育種,尤其在東北超級稻方面貢獻突出,育成優質超級稻新品種十餘個[21] |
朱明 | 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研究員 |
設計製造與棉花、種子、果蔬等有關的多種機械設備,推動中國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22] | |
張改平 |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致力於動物傳染病研究和防治,建立動物疫病和食品安全免疫試紙快速檢測的技術體系[23] |
張真和 |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推廣研究員 |
利用塑料棚、日光溫室等技術,推動中國(尤其是中國北方)反季節蔬菜生產,實現廉價淡季蔬菜的供應[24] |
身份信息[25] | 貢獻 | ||
---|---|---|---|
姓名 | 單位、職稱 | 兩院院士 | |
于振文 | 山東農業大學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培育優質高產小麥種,指導全中國各片區小麥生產的宏觀發展[26] |
顏龍安 | 江西省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秈型雜交水稻的開拓者和主要發明者之一,育成中國首批「野敗」(野生雄性不育株)秈型不育系,實現「野敗」三系配套[27] |
陳煥春 | 華中農業大學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研製多種動物傳染病診斷試劑盒和疫苗,有效控制了豬偽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等傳染病疫情[28] |
王慶煌 |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在熱帶地區引種香草蘭、胡椒、咖啡、可可等香辛料、飲料作物,進而實現其加工和產業化[29] | |
王保海 |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 研究員 |
從零起步開展西藏昆蟲研究,應用於農牧業病蟲害防治[30] | |
李思發 | 上海海洋大學 教授 |
致力於水產養殖研究,選育團頭魴、羅非魚、鰱魚、鱅魚、草魚等淡水養殖魚類的優良種質[31] | |
李景富 | 東北農業大學 教授 |
實現番茄品種中國化,大大地降低番茄生產成本[32] | |
程式華 | 中國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於「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上實現突破,選育超級稻稻種,組織協調全國水稻育種協作攻關[33] | |
趙振東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培育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並進行產業化開發,使中國擺脫對進口麵包麥的依賴[34] |
韓貴清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主持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期間,開拓「院縣共建」、「開放辦院」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實現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35] |
身份信息[36] | 貢獻 | ||
---|---|---|---|
姓名 | 單位、職稱 | 兩院院士 | |
鄧秀新 | 華中農業大學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選育和推廣柑橘優良品種,主導完成中國柑橘產業帶整體規劃,使中國柑橘產業頂住加入WTO的壓力、成功「突圍」[37] |
朱有勇 | 雲南農業大學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將生物多樣性原理與植物病理學研究、植物病蟲害防治相結合,對解決農作物病害流行、農藥過量使用等問題做出貢獻[38] |
何中虎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
使用分子改良技術選育優質小麥品種並投入應用,建立中國小麥品質評價體系[39] | |
吳孔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通過研製化學農藥、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利用轉基因抗蟲植物等方式,有效防控棉鈴蟲對棉花造成的危害[40] |
張洪程 | 揚州大學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致力於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栽培耕作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推動用精確化、標準化栽培技術取代傳統耕作制度[41] |
陳松林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建立大量魚類細胞系、冷凍精子庫、基因資源技術體系,推動半滑舌鰨、牙鮃等比目魚類漁業的發展[42] |
趙春江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通過計算機網絡指導農民從事生產勞動,帶領中國農民跨入早期農業生產信息化時代,推動中國精準農業發展[43] |
徐一戎 | 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 研究員 |
專注於寒地水稻的栽培技術,實現水稻在北大荒的有效種植[44] | |
郭天財 | 河南農業大學(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教授 |
致力於小麥高產優質栽培理論與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究,參與或主持制定全國和河南省小麥生產技術方案[45] | |
童光志 | 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 研究員 |
研究與應用動物基因工程疫苗,廣泛應用於雞痘、豬藍耳病等動物傳染病防治[46] |
身份信息[47] | 貢獻 | ||
---|---|---|---|
姓名 | 單位、職稱 | 兩院院士 | |
劉旭 | 中國工程院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致力於植物種質資源的研究、利用和保護,創建中國作物種質資源分類、編目體系[48] |
蓋鈞鎰 | 南京農業大學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建立世界第三大的大豆種質資源庫,主持或參與育成大豆新品種30餘個[49] |
郭進考 | 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 |
致力於小麥育種,培育適應中國北方自然條件的高產、優質、耐旱小麥[50] | |
鄒學校 |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育成中國栽培面積最大的系列辣椒品種,投身「辣椒扶貧」的鄉村振興之路[51] |
李付廣 |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員 |
致力於棉花基因工程遺傳改良研究,推動中國轉基因抗蟲棉從國內市場份額的5%逆轉至97%[52][53] | |
陳萬權 |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 研究員 |
顯著降低了中國小麥銹病的發生面積和危害損失,實現有病無災和病害持久控制[54] | |
李天來 | 瀋陽農業大學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致力於日光溫室蔬菜的設施園藝研究,解決中國北方寒冷地區冬季蔬菜生產供應問題[55] |
尹飛虎 | 新疆農墾科學院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研製多種化學肥料,廣泛應用於小麥、玉米、甜菜、棉花等作物,尤其適用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節水農業[56] |
姚斌 |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組建中國首個飼料基因工程研究室,為中國飼料用酶的規模化生產和應用奠定基礎,突破國外企業的壟斷[57] |
劉建軍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研究員 |
育成多個小麥新品種,包括創下中國小麥單產最高、年推廣面積最大、適應範圍最廣紀錄的超高產小麥品種「濟麥22」[58] |
身份信息[59] | 貢獻 | ||
---|---|---|---|
姓名 | 單位、職稱 | 兩院院士 | |
陳學庚 | 石河子大學機械電氣工程學院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研製、改進、推廣棉花生產全程機械設備,推動新疆棉花生產兩次大提升[60] |
黃路生 | 江西農業大學 教授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建立全球最完善的家豬/野豬種質資源基因組DNA庫,通過家豬基因組全序列實現優質高產豬種培育[61] |
沈建忠 |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致力於肉類食品中殘留物檢測技術研究,構建抗體資源庫,引領中國殘留檢測試劑產業的快速發展[62] |
張孟臣 |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 研究員 |
育成20多個高產、高蛋白或高油的大豆新品種[63] | |
沈其榮 |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教授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致力於化學肥料相關作用機制和工藝研究,率領團隊推廣應用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2億多畝[64] |
李培武 |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研究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獲獎時尚未當選) |
研製雙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檢測、質量控制技術,推動雙低油菜產業發展,構建糧油真菌毒素抗體資源庫[65] |
文杰 |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 研究員 |
致力於肉雞生產技術創新、新品種培育、遺傳改良,推動中國肉雞規模養殖標準化[66] | |
張海洋 |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芝麻研究中心 研究員 |
收集、鑑定芝麻種質資源,主持完成芝麻基因組計劃,選育芝麻新品種20餘個[67] | |
劉孟軍 | 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教授 |
致力於棗的育種、植保、栽培研究和應用,助推中國棗樹產量30年間增長20倍,發展為產量居乾果首位的大宗果樹[68] | |
周雪平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教授 |
研究探明雙生病毒進化規律和致病機理,研製針對水稻易感病毒的抗體和檢測設備[69] |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