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實驗室中,曲頸甑(retort)是一種用於蒸餾或乾餾的玻璃儀器。它包括一個球狀容器,以及一個開口向下的窄頸。被蒸餾的液體置於球狀容器中,並在此被加熱。瓶頸相當於冷凝管,使得蒸汽在其中冷凝,繼而順瓶頸流下,進入在下面放置的收集容器,如燒杯、燒瓶中。[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7月23日) |
在化學工業中,曲頸甑也指一種密閉容器,物質在其中被加熱,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氣體產物,被容器收集或參與進一步的反應處理。
在食品工業中,英文中的高壓鍋也常被稱為曲頸甑,即罐狀曲頸甑。
歷史
作為曲頸甑的一種,升華鍋(alembic,鍊金術士用的一種蒸餾器)被發明後,阿拉伯化學家賈比爾創造了今天意義上的蒸餾技術[2]。曲頸甑被鍊金術士廣泛使用,蒸餾的過程也出現在了許多對實驗室的繪畫中。在現代冷凝管出現前,許多傑出的化學家都使用過曲頸甑,例如拉瓦節和永斯·貝采利烏斯[3]。
用途
18世紀後半葉,現代化學之父、法國化學家拉瓦節使用曲頸甑研究空氣組成成分。在1774年進行的、著名的氧化汞試驗中,他首先在空氣中加熱了純水銀,即汞,12天後發現表面出現了紅色的粉末狀固體。當粉末量不再增加時,他發現曲頸甑中的氣體量恰好減少了五分之一。在第二次試驗中,他收集了產生的紅色氧化汞,並在曲頸甑中加熱,由此收集到的氣體體積與第一次試驗中消失的氣體體積完全一致。並且,他發現這種氣體可以支持燃燒,也能使生存其中的動物存活。後來(1779年),他將這一部分命名為氧氣。這一實驗還被視為對質量守恆定律的驗證[5]。
在現代實驗室的中,由於技術進步,特別是李比希冷凝管的發明,曲頸甑自20世紀初期就已經被認為是落後了。[6]然而,一些實驗室技術只需要簡單地冷凝,從而無需較複雜先進的設備,這種情況下,曲頸甑可以代替複雜的冷凝設施。
在現代化學實驗中,曲頸甑的使用並不多見。但在製備強酸,如濃硝酸、鹽酸時,曲頸甑偶爾會被用於蒸餾提純[7]。此外,曲頸甑也可用於製備三氧化二磷和三氧化硫。
曲頸甑可用作木材熱解的反應器,來生產木炭。圓木尺寸可以超過30cm長,直徑可以大於18cm。[8]
工業意義上的曲頸甑用於提取頁岩油和製造木炭。將油頁岩加熱,分解為頁岩油、油頁岩氣(shale gas)和殘餘頁岩,在英文中,這一過程也常被成為 retorting。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