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位于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庙本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曲阜孔廟,是祭祀中國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廟[1],位於孔子故里、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曲阜城內,又稱「闕里至聖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經兩千四百餘年而祭祀不絕,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一組建築物[2],也是海內外數千座孔廟的先河與範本,和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1]
曲阜孔廟及孔府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
座標 | 35°35′45″N 116°59′04″E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時代 | 金至清 |
認定時間 | 1961年3月4日 |
曲阜孔廟以其規模之宏大、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孤例」[2],現為世界文化遺產[3]、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1]
曲阜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孔子的弟子將其「故所居堂」立廟祭祀,廟屋三間,內藏衣、冠、琴、車、書等孔子遺物。至漢初,已歷二百餘年。[4]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劉邦自淮南還京,經過闕里,以太牢祭祀孔子。[5]開皇帝親祭孔子之先。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6]。自此,孔廟愈受重視。東漢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過闕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7]。永興元年(153年),桓帝下詔重修孔廟,任命孔和為守廟官,並立碑以記。後漢末年,天下大亂,「百祀墮壞」,孔廟頹敗。[8][9]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雖然玄學興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卻未受到太大影響[10]。魏文帝「令魯郡修起舊廟」,並安置吏卒百戶守衛;又在廟外廣修屋宇,以居學者[9]。西晉末造,「五胡亂華」,「廟貌荒殘」。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大力維修孔廟,首次為孔子及弟子塑像[11]。此後,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和梁太平二年(557年)孔廟均得到修葺,但廟宇形制無改。[12]
隋唐以降,朝廷提倡儒學,孔廟面貌隨之改觀。隋大業七年(611年)曲阜縣令陳叔毅重修孔廟[13]。唐初,朝廷在國都長安的國子監修建周公廟和孔子廟各一座,且令各州縣皆立孔廟。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詔修曲阜孔廟。乾封元年(666年),因舊廟簡陋,高宗令兗州都督霍王李元軌「改制神宇」,對孔廟進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改建[14]。開元七年(719年),兗州刺史韋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孫、褒聖侯孔璲之等又「樹繚垣以設防」[15]。大曆八年(773年)兗州刺史孟休鑒、曲阜縣令裴有象新建廟門[16]。咸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孫、魯國公、天平軍節度使孔溫裕奏請朝廷,獻私俸修葺廟宇。唐代的孔廟已初具規模[17],對廟宇的修葺共有五次。[18]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國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詔增修廟宇,建隆三年(962年),又詔祭孔廟,用一品禮,廟門列十六戟。[19]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過曲阜拜孔廟,加謚孔子為「玄聖文宣王」;次年又「頒孔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四年,詔令各州皆建孔廟;五年,改謚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頒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袞服九章」。宋代對曲阜孔廟增修達七次。建隆元年(960年),詔增修祠宇。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太宗「乃鼎新規,革舊制」,對孔廟進行修繕。新成的孔廟,「繚垣雲矗,飛檐翼張」,重門洞開,層闕特起,「迴廊復殿,一變維新」[20]。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大理寺丞孔道輔奏言:「祖廟卑陋不稱,請加修崇」,朝廷奏准並遣之以官錢監修孔廟。五年(1021年),孔道輔「又請得封禪行殿余材」,擴大孔廟舊制。經過擴建的廟宇,前後四進院落,東、中、西三路並行[21],今之格局初步奠定。景祐四年(1037年)修建講學堂。次年,孔道輔又於正殿之西建五賢堂。嘉祐六年(1061年),仁宗頒御書金字篆書「宣聖廟」和飛帛書「大成殿」匾額。此後的元豐、紹聖、政和年間亦曾重修孔廟。元祐元年(1086年),又添建廟學於孔廟東南隅。[22]
此後不久,金兵南侵,「廟宇與書籍俱為灰燼」。但金國上層有遠見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須依靠儒家思想。天會五年(1127年),金將完顏宗堯進駐燕京後,戎馬未息即建太學,修國子監。天會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縣「引詣聖廟」,「登杏壇,望殿火奠拜」。[22][23]金國統一北方後,進一步認識到崇儒之重要性。皇統元年(1141年),熙宗拜祭上京孔子廟。次年敕行台撥錢一萬四千貫,修孔廟聖殿;四年,又命「行省降錢一萬四千五百貫,發南京入作司見材,修完孔廟,創蓋大成殿」。至皇統九年,大成殿竣工。正隆二年(1157年),又以羨錢修兩廡及齊國公殿。此次維修,規模不大,被毀建築尚未得到完全復建。大定十九年(1179年),衍聖公等又組織重建鄆國夫人殿。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學的金章宗撥錢76400多緡,大修孔廟。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舊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創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廟擴展到「殿堂廊廡門亭齋廚黌舍合三百六十餘楹」的前所未有的規模[24]。金代的孔廟,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築規模擴大,新建大中門、櫺星門,且始用琉璃瓦,殿廡均以綠琉璃瓦剪邊,青綠彩畫,朱漆欄檻,檐柱亦改為石質,並刻龍為飾,使孔廟規格大大提高。有金一代,孔廟總共重修四次。[25]
元、明兩代,孔廟重修重建更達數十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當時孔廟遭到雷擊,大成殿等120餘楹建築化為灰燼。此次重修,總共歷時五年,耗銀15萬兩。[25]
清代對孔廟的修建達14次。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廟又毀於雷電火。「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廡制度規模,以及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調集12個府、州、縣令督修,總共用時六年方才完成。[25]
綜合統計,千百年來,孔廟經歷多次修繕,終於達到今日九進庭院的宏大規模。[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祭孔基本取消,但對曲阜孔廟進行數次局部修繕。1957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將孔廟公佈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曲阜對外開放。1961年,孔廟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1966年11月9日,北京師范大學紅衛兵領袖譚厚蘭在康生(一說戚本禹、林傑)的授意下,率二百餘人來到曲阜「破四舊」,衝破山東省委、曲阜縣委和孔廟管理處的阻攔,進入孔廟駐扎。11月11日接到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指示,不燒孔廟、孔府,可堀孔墳,遂在當地召開「徹底搗毀孔家店大會」,隨後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破壞,孔子與弟子塑像、神龕、匾聯、供桌等皆被砸爛,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斷,孔墳中埋葬的孔氏後人孔令貽等遺體被挖出焚燒,孔廟與墓葬中的古籍與文物被紅衛兵與村民洗刼一空,造成無可挽回的文物損失[27],更在中部的大中門前挖開一條通道,將孔廟截為兩段。[28]
1970年,在國務院的要求下,山東省派人赴曲阜察看破壞情況。其後,大成殿、杏壇、啟聖王殿、寢殿等建築得到維修。從1984年起,曲阜孔廟恢復了民間祭孔。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祭孔活動陸續重新展開。2008年,霍韜晦教授更率領香港、新加坡逾百位儒門後學,在曲阜孔廟舉行祭孔儀式。[29]
曲阜孔廟擴大至現有規模,始於宋代,今日之佈局則是清雍正、乾隆年間重修後形成的。廟宇總面積約327.5畝(合13萬平方米),呈狹長方形,南北長約1100米,貫徹舊曲阜縣城南北,並將城池分為東西兩部分。建築模仿皇宮規制,沿中軸線左右對稱,佈局嚴謹。廟內共有九進院落,包括五殿、一閣、一坦、兩廡、兩堂、十七座碑亭,總共480間[1],其中最古老的建築是建於金代的一座碑亭,其後元、明、清、民國各代建築皆有。孔廟四周,有高墻環繞,配以門坊角樓,院內紅墻黃瓦,雕樑畫棟,古木參天。
孔廟最南緊鄰曲阜縣城南門,作欞星門為正門。欞星門內,以紅墻區隔南北,正中辟門,經聖時門、弘道門,組成三進院落,均為空擴庭院,松柏森森。其中弘道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初時為孔廟正門,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世宗根據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欽定其為「弘道門」[31]。再北自大中門起、同文門、奎文閣和十三御碑亭。之後從大聖門開始分為三路建築群,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中路建築群(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殿、兩廡等),祭祀孔子祖先的東路建築群(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祠、家廟等)和祭祀孔子父母的西路建築群(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3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