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摩耶舍(漢譯:法明,IAST:Dharma-yaśas),罽賓人。擅長背誦《毘婆沙律》,人們都稱他為「大毗婆沙」。[1]

favicon
1 sources

弘法經歷

曇摩耶舍年輕好學,十四歲多,即受到佛教大師弗若多羅的賞識。成年後,才幹非凡,為人風雅而智慧超人,廣讀佛教,悟性超群,專於四禪八定、七覺支。時人將他與浮頭婆馱相比。

耶舍以前曾在樹下自責將近30歲,仍未證果[2],於是累日不寢不食,精進用功,以悔先罪。有日,夢見博叉天王傳言:「沙門當四處弘法,而非獨善其身。道果有賴因緣俱足,非份強求,只會死而無證。」耶舍醒後,就開始遊化各國,四處弘法。

東晉隆安年間,曇摩耶舍來到廣州,住在白沙寺。時有清信女張普明諮受佛法,耶舍為說佛生緣起,並為譯出《差摩經》一卷。

東晉義熙年間,曇摩耶舍來到長安,當時後秦姚興僭越為王,本人卻崇敬佛法。當耶舍來到長安後,姚興對他殷勤接待。正好此時天竺僧人曇摩掘多也來到關中,與耶舍志趣相投,二人共同翻譯了《舍利弗阿毗曇論》,譯經工作從後秦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到弘始十六年(公元414年)才全部完成,譯成全書22卷。該書由後秦太子姚泓親閱、僧人道標作序。[3]

其後,曇摩耶舍南遊江陵,住在辛寺,大力弘揚禪法,有三百多名僧人,前來向他問學。當時的人們都認為曇摩耶舍已證到了聖人的果位。

南朝宋元嘉年間(公元424年一453年),耶舍回到西域,此後的情況,便不為人們知。

門人弟子

曇摩耶舍有弟子,名叫法度,精通梵語漢語,經常幫助曇摩耶舍翻譯。法度是竺婆勒的兒子,竺婆勒在廣州住過很長時間,並且在中國各地做生意。法度出生於竺婆勒去南康的途中,因此取名南康,長大後改名金迦,直到出家後,取法名喚作法度。

法度不讀誦大乘經典,只學聲聞經論。專禮釋迦牟尼,而不認為有十方佛。[4]吃齋用飯,都只用一個銅鉢取食。法度還令女尼們在要舉行懺悔的日子裏,相向而對,伏在地上。南朝宋已經過世的丹陽尹顏峻的女兒法弘尼、交州刺史張牧的女兒普明尼,都曾隨着法度受法。現在京城的宣業、弘光及中國的眾多女尼都受到法度遺風的影響。

譯經貢獻

  • 《舍利弗阿毘曇論》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