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王(梵語:विद्याराज;IAST:vidyārāja),又作持明王、忿怒尊、威怒王[1]:3278,女性則稱之為明妃[1]:3278(IAST:Vidyārājñī)。是依密宗教義所作的法像,為佛的教令輪身[2]或菩薩之化現,亦稱其所象徵的陀羅尼[2]。
明王的「明」(vidyā),為智慧光明的意思,此處即指真言與陀羅尼[1]:3278。「明王」一詞有二義:一指真言、陀羅尼之王[1]:3278;二指為受大日覺王教令現忿怒身降伏諸惡魔之諸尊的名稱,以其具明智摧破一切魔障之威德,所以稱之為明王[2]。真偽雜記中云:「明者光明義,即象智慧。所謂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煩惱業障之主,故云明王。」[2]。
明王是佛、菩薩之化現和真言與曼陀羅中的「明」的體現[3][4],為密宗理論中三輪身,及自性輪身、正法輪身和教令輪身中,由如來大智所顯現之教令輪身[1];教令輪身化現忿怒威猛的形象,以摧伏剛強眾生之邪魔,稱為忿怒尊。此外,由於真言在文法上有男女二聲[2],故明的形象亦有男女二神,依此而具足折伏與攝受二門之功[1]:3278。屬於男性之真言,以其具有能摧破諸難之威力,故稱明王;示現女人之相,攝受眾生,即表示此女性之真言具有懷柔之功德,故稱明妃[1]:3278。
在密教早期階段,明王作為護法鬼神出現於佛陀、菩薩的兩側,而後這些神靈本身成為了崇拜對象,他們不再以佛、菩薩的旁侍形象出現,而被認為是佛、菩薩的化身,作為其智慧或音聲的化現,以破除魔障、護持佛法和守護善信,明王一詞的使用則直到七八世紀之交才確立[5]。在早期陀羅尼密教代表經典《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中,即有大威德明王做為文殊菩薩的護法與陀羅尼的化現,為菩薩招集會眾、調伏眾生,並在經中被描述為如藥叉的形象[5]。其後,大威德明王在《聖妙吉祥真實名經》等經中被提及其名號,且被視為菩薩的化現;諸多如同其被和菩薩連結的護法神,如馬頭明王同樣為曾作為觀世音菩薩的藥叉護法出現,逐漸成為一獨立的重要體系,並象徵引領破除無明的主要意義[5]。
又稱五大尊或五忿怒,名諱如下:[6]
由於金剛夜叉明王與烏樞沙摩明王有同體之說,因此部分佛寺會以烏樞沙摩代替金剛夜叉明王。以五大明王為本尊所修之密法稱為「五壇法」,供奉五大明王之殿堂則稱為「五大堂」。[7]
五大護世金剛佛母:
有數種說法如下
2、《大妙金剛大甘露軍荼利焰鬘熾盛佛頂經》記載由大日如來之正法輪身-八大菩薩化現的八大金剛明王:[8][9][10]
3、亦有說法與《大妙金剛經》相似,不過以穢跡金剛取代不動明王,將八大明王作為不動明王之眷屬[10]。
《佛說幻化網大瑜伽十忿怒明王大明觀想儀軌經》中十大忿怒明王:
寶頂山摩崖造像第22號十大明王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