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preterm birth、premature birth),主要是指胎兒在早於37週之前分娩的過程[1],其嬰兒被稱為早產兒(preemies, premmies[1])。早產的症狀包含每次子宮收縮間隔少於10分鐘,或液體從陰道流出[2]。早產兒會有腦性麻痺發展遲緩聽力視力障礙等巨大風險,越早出生則風險越大[1]

Quick Facts 早產, 類型 ...
Close

早產的原因尚不明朗[3],其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高血壓、懷有多於1個胎兒、肥胖症體重不足、一系列陰道炎吸煙心理壓力英語Stress (psychological)等等[3][4]。除非有其他醫療狀況如妊娠毒血症[5],孕期直到39週以前不建議採取引產等提前分娩措施,對於剖腹產而言也適用這樣的建議[3]

對於高風險孕婦而言,在懷孕期間採用孕酮可預防早產,而臥床休息並無法避免早產[6]。估計至少75%早產兒可藉由適當治療而存活[3]。於24-34週之間分娩的婦女可藉由皮質類固醇提高預後成效[7]。一系列藥物如硝苯地平可以讓母親延遲分娩,期能後送至提供更多醫療照護的場域,且能使皮質類固醇發揮更大功效[8]。一旦嬰兒出生,必須進行一系列護理措施,包含藉由肌膚間接觸使嬰兒保暖、母乳餵養協助、感染治療與呼吸協助[3]

早產是全球各地嬰兒最常見死因[1],每年有將近1,500萬的早產兒出生,約佔所有生產的5-18%。1990到2010年代,許多國家的嬰兒早產率都有上升趨勢[3]。早產相關併發症,相較於1990年造成157萬名嬰兒死亡,2013年降低到了74萬名[9]。23周以前出生的嬰兒,存活率幾乎為零;懷孕23周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為15%,24周為55%,25周存活率則接近八成[10]。週數較大的早產兒,之後的相關併發症也較少[11]

早產與孕齡的關係

症狀及體徵

風險因素

參見

參考文獻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