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新普育堂,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黃浦區普育西路105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曾是上海最大的慈善收容機構。[1]現已改為上海民政博物館。2017年以公益新天地及民政博物館的名稱獲列「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2]

快速預覽 公益新天地及民政博物館, 位置 ...
公益新天地及民政博物館
Thumb
攝於1911-1915年間
位置上海市黃浦區普育西路105號
參考編碼HP-J-032-V
關閉

簡介

新普育堂前身為普育堂同治六年(1867年)由上海道台應寶時創辦,目的是為了解決上海市內及郊縣的難民問題。其名「普育」二字取自魏文帝曹丕《車渠碗賦》中「惟二儀之普育,何萬物之殊形」。[3]普育堂內,分為老男所、女婦所、男殘廢所、女殘廢所、養病所、撫教所、貼嬰所七部分,並設書塾及醫藥兩局。養病所房屋兩進,一住重病,一住輕病。堂內醫生,有內、外科各2人。堂內留養名額為300名。[1]

1912年,上海市成立「上海慈善團」以管轄上海民間各主要慈善機構。同年,上海慈善團經過商議決定在普育堂原有基礎上另選一址翻建「新普育堂」。[4]在上海實業家天主教徒陸伯鴻的大力倡導下,[5]翻建後的新普育堂於1913年建成,計有樓房99幢,平房92幢,[6]佔地78畝。[7]興建新普育堂時,上海縣城牆剛剛拆除,於是部分明代城磚被用來修建新普育堂的建築。[8]

1928年11月1日,第一屆「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在新普育堂開幕。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行升旗禮,工商部長孔祥熙行啟門禮,譚延闓胡漢民宋子文蔡元培吳稚暉馬相伯王一亭等政界要人、社會名流和各國使節及各界群眾5萬餘人出席了這一活動。[9]新普育堂外的一處煤屑路因而改名國貨路[10]

1937年淞滬會戰時,新普育堂曾設置臨時殘廢醫院救護傷兵。[9]根據1948年4月的統計,當時新普育堂內收養老人103人,殘疾人130人,孤兒261人,貧病人147人以及棄嬰101人等。[7]

1949年,新普育堂被上海市民政局接管。1955年,改名為「上海第一育兒院」。1980年,定名為「上海市兒童福利院」,佔地35畝,其餘改建為蓬萊中學、普育中學、國貨路小學、機電一局黨校及工廠工房等。2001年,上海市兒童福利院遷址閔行後該址一度閒置直至2010年。[1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