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泉蒙席(葡語:Monsignor Manuel Teixeira,1912年4月15日—2003年9月15日),生於葡萄牙山後省弗雷舒德埃什帕達阿辛塔,是澳門著名歷史學家,主要研究澳門早期史和澳門教區史。
1924年完成了小學課程後,與幾位準修士乘船抵達澳門,進入聖若瑟修院。1934年獲魯彌士(D. José da Costa Nunes)主教為他主持了六品儀式,同年領神品聖事,並於在玫瑰聖母堂向主奉獻了首臺彌撒。此後一直擔任聖老楞佐堂的本堂神父,並兼任公教女青年會的神恩神父,直至1946年。
學術生涯
文德泉神父22歲時,開始負責《澳門教區月刊》的編輯工作。其間兼任修院教師和利宵中學教師。在主持《澳門教區月刊》的13年間,他邀請了一些著名學者撰寫稿件,因而使該刊聞名於世。1942年在創辦《號角》月刊的同時,也協助籌辦《聯合》週刊。
1948年文德泉神父到新加坡負責當地與馬六甲的葡國教區工作,設立了多個宗教機構,並創辦了英文版《Rally》雜誌。1952年,葡國政府為了表揚他的貢獻,向他頒授殖民帝國軍官級勳章。1959年創立清貧學生基金會(St. Joseph's Church Book Fund)。
1962年回澳,先後任教於聖若瑟教區中學、澳門商業學校和殷皇子中學,隨後擔任《澳門檔案》和《賈梅士學會公報》兩刊物的社長。1981年憑《澳門的軍隊》(Os Militares em Macau)獲古本江基金會(Fundação Calouste Gulbenkian)的歷史獎。兩年後,他的另一部著作《澳門地名錄》(Toponímia de Macau)再次獲得該基金會的嘉獎。
文德泉神父曾任亞洲國際歷史學家學會、葡國歷史學會、葡國航海學會、里斯本地理協會和葡國天主教社會科學學會的會員、海外歷史研究中心與東亞大學委員會的成員及該大學榮譽博士。他曾經代表澳門和葡國到馬尼拉、新加坡、臺北、巴黎、悉尼等地參加會議並發表論文。
除了學術成就以外,文德泉神父亦獲得多項嘉獎和榮譽,如殷皇子勳章和成就獎。1982年,文德泉神父被評選為該年度澳門的傑出人物。1984年榮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晉陞為「蒙席」(教宗頒賜有功神父的榮銜,通常可穿與主教近似之服裝)。1989年1月6日,文德泉神父成為葡萄牙歷史學會會員,同年6月10日又獲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頒授英勇勳章。1999年獲頒聖地牙哥寶劍勳章大十字勳章。
1984年在晉鐸金禧之際,以文德泉神父基金會的名義,捐款逾港幣60萬元,支持澳門清貧學生。1990年,捐贈90萬士姑度予葡國北部沙維什市的聖母之家老人院(Casa Santa Marta)。2001年返回葡國,2003年9月15日於沙維什一家老人院內逝世,享年91歲。
作品
《澳門石頭之聲》,1980年。
《澳門總督官邸》,約1982年。
個人生活
文德泉神父的形象獨特,一襲長白鬍子,一件白袍,鼻上一副黑框眼鏡。他在澳時,往澳氹大橋散步是每日的活動。他曾居於澳門旅遊學院所屬的望廈賓館,亦為在聖地牙哥酒店舉行婚禮的新人主持儀式。神父也喜好威士忌。
外部連結
- 澳門中央圖書館館藏文德泉神父著作目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文、葡語)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