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情緒勒索(英語:Emotional blackmail,亦可稱「FOG」),是一個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發揚的詞彙,意指一種在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1][2];它同時也是一個理論,主張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罪惡感(Guilt)〈取其英語首字母縮寫為「FOG」,同時有「如迷霧(fog)般」之雙關語意),是介於控制者與被控制者互動戲碼(play)中,主要的「人際溝通動態」(transactional dynamics)[3]。理解這些動態(dynamics),對於嘗試要從他人的掌控行為(controlling behavior)跳脫出來的人是有用的,同時也有助於克制他們自己為他人做一些令自己不舒服、非己所願、麻煩沉重的、甚至自我犧牲的事物的強迫感[1]。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則用心理陰影(shadow)的概念指出了這種情緒不舒服的根源其實來自當事人內在的陰影[1]。
道德是一種無明確規範的行為準則,道德綁架指的是在無明確規範的行為準則下,利用道德,令其他人行為上或想法上受到影響,做出違反自主意識的作為。例如年老乘客以「敬老」為由,要求年輕的乘客讓座。或者,年長家人向年輕家人預告會作出一些激烈行為,使年輕家人關心他們。
一些處於較弱勢的人士(如長者),可以透過情緒勒索使他人將注意力轉移到他們身上。[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