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醇士(1896年—1976年9月29日)[1]譜名康祺,後更名粹中,字醇士,號素庵,一號素翁,以字行,江西高安人。中華民國詩人、書畫家、政治人物。[2][3]
生平
彭醇士生於一個世家大族。20歲時,自南昌贛省中學(江西省立第一中學的前身)畢業,隨即赴北京學習。民國九年(1920年),自中國大學商科畢業。在校期間,受桐城派姚永概(字叔節)傳授國學,還與各省在北京的名士交遊,詩書畫精進。彭醇士慕錢塘戴熙(字醇士)的風節,乃易名「粹中」,字「醇士」。[2][3]
徐又錚在北京創辦正志中學,聘彭醇士為國學教席。後該校改組為成達學校,彭醇士獲得主事者挽留。嗣後,應哈爾濱畜牧局局長蕭孟白的邀請,赴哈爾濱市任該局秘書。不久,蕭孟白去職,彭醇士繼任局長,任職一年,此為彭醇士從政的開端。民國十二年(1923年),彭醇士棄官返回家鄉江西。[2][3]
彭醇士回江西後,擔任南昌教育圖書館館長。熊純如正在擔任江西省立第二中學校長,訪彭醇士於館舍,聘彭醇士兼任江西省立第二中學國學教席。[2][3]
民國十三年(1924年),經熊公哲介紹,彭醇士被心遠大學聘為該校國學教授。當時,江西省名士汪辟疆、王曉湘、余仲章、熊公哲為文壇四巨擘,彭醇士與他們來往密切。方本仁任江西督軍之初,急切求才,延請彭醇士入其幕,擔任督軍公署參議,彭醇士經常以國家民族大義勸方本仁不要割據一方,方本仁後來最終投向革命陣營。[2][3]
北伐成功後,彭醇士歷江西省政府參事、立法委員等職務。抗日戰爭勝利後,出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後當選立法委員。1949年到台灣,歷任國立台灣大學、東海大學教授,靜宜文理學院教授兼系主任,中國文化大學詩學研究所所長。[3]
彭醇士的詩書畫稱為三絕。其詩初學張宛丘,後學李義山;在中國大學學習時,即經常向《國聞周報》曹纕蘅主編的《採風錄》投稿。其書法則自定武蘭亭入門,融會二王的書法,得王羲之「奉橘」的精髓,以中小行楷最絕。其畫學耕煙散人王石谷,旁及宋元諸位畫家,畫路既深且廣,以山水為最佳。早年在南昌之時,曾和山陰陳伯平及其弟子輩交往,結「無聲詩社」(取「畫為無聲之詩」之意)。[2]
著作
- 《照影集》
榮譽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