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讀(833年—889年7月21日),聖朋[1]深州陸澤人,唐朝政治人物。

生平

集賢校理張希復子[2]大中六年(852年)登進士[3]。約大中十年(860年)被宣歙觀察使鄭薰選入幕府從事[4]大中十二年(862年)鄭薰被下屬驅逐[5],張讀也因而失去職位,貶鄧州司戶,不久任同州朝邑縣尉,入同州刺史楊漢公幕府,得其推薦為試大理評事東川節度使薛耽召張讀入幕府,張讀因丁母憂沒有上任。服喪期滿後,被鳳翔節度使杜悰奏充鳳翔支使、歷監察御史里行殿中內供奉禮部員外郎等官,賜緋色官服。後被征拜右補闕,遷起居郎,後又獲賜三品官服,改尚書司封員外郎,換兵部員外郎,出為河南縣令[6]

李蔚拜相,遷張讀為駕部郎中、知制誥。又遷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判弘文館事[7]乾符五年(878年)十二月,權知禮部科舉,當時人稱讚他人才選拔得當[8]。遷禮部侍郎。當時有太學生四百人舉旌旗聚集於宮闕下,希望朝廷能讓張讀任禮部尚書,張讀推辭不受,改戶部侍郎。隔年,遷吏部侍郎[9]

中和元年十二月初五日(881年1月8日)唐僖宗黃巢之亂,出奔成都,張讀未能隨駕,只得徒步趕到行在[10],後再任吏部侍郎,因選拔人才得當,唐僖宗下詔准許他在任兩年,並將他的事跡張榜於曹門[11]中和三年(883年)九月,成都青羊宮出現古篆書讖語「太上平中和災」,張讀與韋昭度蕭遘鄭畋、王龜年等官一齊上表恭賀[12]。次年,唐僖宗回之際,命張讀兼任禮儀使,恢復朝廷秩序[13]

次年末,唐僖宗駐蹕鳳翔,改任尚書左丞。又改工部尚書,充兩川慰諭使。宦官田令孜挾持唐僖宗巡幸梁州洋州,遭眾人指責,遂任命自己為西川監軍,投靠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陳敬瑄、田令孜攻打東川節度使顧彥朗蜀道因此不通,張讀奉命勸解無果,被朝廷以無功之罪,改任睦王王傅,廷議多以為屈。光啟四年(888年)唐僖宗再回京後,又拜禮部尚書,還未到任,又復拜為尚書左丞。龍紀元年六月二十日(889年7月21日)遘疾,卒於萬年縣開化里私宅。唐昭宗輟朝一日,贈兵部尚書[14]。歸葬萬年縣洪原鄉曹村祖墳[15]

作品

著有《建中西狩錄》十卷、《宣室志》十卷、《神州總載》十五卷、制誥詩賦雜著五十卷[16],其中《宣室志》為其十九歲時所作[17]。另有其為岳母鄭霞士所作墓誌《唐故尚書屯田員外郎歸州刺史韋公夫人滎陽鄭氏墓誌銘並序》,為其除《宣室志》外唯一的存世文章[18]

家庭

張讀娶歸州刺史韋端符次女,不到一年,韋氏早亡。又娶韋端符三女,兩年後也早亡,所生子也早夭。張讀擔心無後,多納姬妾,亦無子。遂過繼侄子張潯子張華相為嗣[19]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