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1860年—1927年),字虎臣,山西榆次人,張之洞親信。武昌起義時任湖北提督兼駐武昌陸軍第八鎮統制。[1]民國時,授陸軍中將軍銜。[2]
生平
光緒六年(1880年),因家貧參加太原選兵,成為軍人,又參加武舉童試,因健壯力大,被山西巡撫張之洞選為戈什哈(滿語,侍衛、傳令兵)。
光緒九年(1883年),任撫標右營額外外委、署右營右哨把總。
光緒十年(1884年),任右營右哨外委。
光緒十三年(1887年),任廣東四會營把總、肇慶協右營右哨千總。
光緒十五年(1889年),署廣州城守右營守備、督標中營中軍都司。
光緒十七年(1891年),授遊擊銜。
光緒廿二年(1896年),授副將銜。
光緒廿九年(1903年),署理中軍副將[3]。
光緒卅一年(1905年),任四川松潘鎮總兵[4]、湖北常備軍第一鎮統制官[3]、後任陸軍第八鎮統制官[5]。
宣統二年(1910年),任湖北提督陸軍第八鎮統制[6]。次年武昌起義時,張彪率部隊對起義軍展開激戰,因力量不足而撤出武昌,過長江退至漢口劉家廟一帶。陸軍大臣蔭昌及馮國璋所率援軍趕到,在劉家廟、大智門地區擊退起義軍。起義軍退出漢口,守衛漢陽。張彪率部先行奪回龜山炮台,後同援軍佔領漢陽,起義軍退回武昌[1]。張彪卻於12月25日,向革命軍投降[7][8]。後張彪赴日本與家屬團聚[9]。
民國元年(1912年),張彪回國,寓居天津,在天津日租界宮島街(今和平區鞍山道59號)建「張園」。
1924年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自上海北上路過天津時曾下榻於張園;1925年溥儀離京到津,也曾在此居住。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張彪曾被中華民國政府聘為高等顧問,授陸軍中將銜,並獎給一等大綬嘉禾章。[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