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字少軒,號松壽老人,中國江西南昌府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清朝官至江南提督,護理兩江總督,民國時,為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擁戴宣統帝復辟後獲封忠勇親王[1],是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的末任親王。
張勳 | |
---|---|
大清忠武親王、首席議政大臣 (1917年張勳復辟,兼任內閣政務總長、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 | |
任期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 |
君主 | 宣統帝 |
前任 | 袁世凱(內閣總理大臣,1912年) |
繼任 | (復辟失敗) |
安徽省督軍 (以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身份督理) | |
任期 1916年4月10日—1917年7月8日 | |
前任 | 倪嗣沖 |
繼任 | 倪嗣沖 |
長江巡閱使 | |
任期 1913年12月16日—1917年7月8日 | |
前任 | 譚人鳳 |
繼任 | 倪嗣沖 |
江蘇省督軍 | |
任期 1913年9月3日—1913年12月16日 | |
前任 | 章梓 |
繼任 | 馮國璋 |
大清兩江總督 (以江南提督身份督理) | |
任期 1912年1月23日—1912年2月12日 | |
前任 | 張人駿 |
繼任 | (清朝滅亡) |
大清江南提督 | |
任期 1911年10月3日—1912年2月12日 | |
前任 | 劉光才 |
繼任 | (清朝滅亡)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大清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 | 1854年12月14日
逝世 | 1923年9月11日 中華民國直隸省天津縣 | (68歲)
國籍 | 大清(1854—1912) 中華民國(1912—1923) |
政黨 | 宗社黨 |
學歷 | 北洋武備學堂 |
軍事背景 | |
軍銜 | 陸軍上將(1913年授予) 定武上將軍(1914年授予) 一等公(1915年授予) 忠勇親王(1917年自封) 忠武親王(1923年追授) |
1912年,宣統退位,民國建立,張勳在民國建立後仍表示忠於清室,刻意不剪髮辮,故綽號辮帥,1914年袁世凱任張勳為定武上將軍,1915年張勳改所統「武衛前軍」為「定武軍」,此軍為了表示忠於清朝,都不剪辮子,所以又稱為辮子軍、辮軍。
1917年張勳發動政變,擁戴宣統帝復辟,自任忠勇親王、政務總長(即總理、首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首席議政大臣,史稱張勳復辟,但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避居天津租界,定武軍也被撤銷番號。1918年北洋政府將張勳特赦,又任其「全國林墾督辦」,張勳不就。
經歷
張勳生於江西省奉新縣赤田村,父母早喪,1884年(光緒十年)在長沙入伍[2]。中法戰爭隨潘鼎新至廣西,歷保至副將,後隸廣西提督蘇元春部[3]。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改隸袁世凱,任新建陸軍工程營管帶(相當於營長),行營中軍(相當於近衛隊官)。後隨袁世凱到山東鎮壓拳匪。
1899年,升至總兵。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3日,任江南提督[4]。10月10日,革命黨發動武昌起義,兩江總督張人駿調張勳江防營入守江寧(江蘇南京)[5],防備陸軍第九鎮新軍起義。11月4日,新軍起義,被清軍擊退,革命軍重整後,於12月2日攻陷南京[6],張勳退走。12月7日清廷開放髮型,取消強制剃髮留辮,「聽軍民自便」[7],張勳為表示忠於清廷,本人及所部定武軍均留髮辮,人稱「辮帥」,所部士兵,人稱「辮子軍」、「辮軍」。12月26日,張勳率本部3,000餘人,加上山東清軍3,000人及馬隊300人,與安徽布政使兼會辦河南軍務倪嗣沖,以津浦鐵路為重點,進擊南京[8]:45。
1912年1月,護理兩江總督[9]。22日,張勳率軍攻佔潁州、盱眙、亳州、宿遷、正陽關、宿州、固鎮、壽州等[8]:45。1月上旬,廣東北伐軍於下關誓師,渡江北上,由李濟深到浦口籌建司令部,高級參謀林震為前敵總指揮,1月27日,粵軍於固鎮大敗張勳軍,追趕數十里[10],清軍退向徐州。後張勳要求停戰協商,2月10日,雙方代表於符離集車站會談[11],張勳代表不同意自徐州北退一百里外,和談破裂[8]:45。北伐軍進迫徐州,追至徐州以北三十里,張勳經兗州逃到濟南[12][8]:45。12日,清帝退位。
1913年,袁世凱任大總統後,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張勳心中仍效忠清室,故禁其部曲剪辮。二次革命爆發,7月17日,授陸軍上將銜[13],19日,任江北鎮撫使[14],奉袁世凱命,率部往江寧鎮壓討袁軍。9月1日,張勳攻下江寧,3日,袁世凱即命為江蘇都督[15],但因軍兵入城後,殺人搶掠[16],更有日本僑民三人被殺[17],釀成中日外交風波[18],日本派軍艦至南京施壓,28日,張勳身穿清朝官服,到南京日本領事館道歉[19]。12月16日,袁世凱命馮國璋署江蘇都督,張勳改任長江巡閱使[20]。
1915年12月21日,袁世凱意圖稱帝,封賞各省軍民政長官,授張勳為一等公[22]。
1916年4月10日,張勳以長江巡閱使兼署督理安徽軍務[23],他雖是安徽督軍,卻留在江蘇徐州,不駐於安慶(省會)[24],8月時,江蘇督軍馮國璋曾下逐客令,張勳竟答道:「江蘇為長江流域之一,本人既兼任長江巡閱使,則江蘇亦為勢力範圍」[25]。是年5月下旬,張勳與馮國璋、倪嗣冲二人邀請各省代表到南京會議,商討解決護國戰爭辦法,但會議不成功,張勳再請各代表到徐州商議,密籌成立同盟[26],於6月9日代表各省提出要綱十條[27]。自8月起,他不斷地抨擊國會,要求審查議員資格,9月13日,張勳聯合倪嗣冲、姜桂題、張作霖等共13名督軍,反對政府任命張耀曾為司法總長,毫不諱言武人干政[28]。22日,張勳提出議案八條,與十多省代表在徐州會商,25日,他和倪嗣冲等數十人聯名電請北京政府,阻止唐紹儀出任外交總長。
1917年3月,北京段祺瑞政府決定與德國斷交,張勳表示反對[29]。5月,段祺瑞為向德國宣戰一事,再與大總統黎元洪爭執,黎元洪撤除段祺瑞總理職務,二人爭相拉攏張勳進京調停,張於是趁機聯合康有為等保皇黨人,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7月1日,與康有為擁立溥儀復辟,重建帝制,被溥儀任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史稱「張勳復辟」,又稱「辮軍復辟」、「丁巳復辟」等。7月12日,皖系軍閥段祺瑞率「討逆軍」擊敗張勳。張勳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溥儀退位後,張勳被民國政府通緝,逃到天津德租界。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人才難得」為由將張勳特赦[註 1][30]。獲得自由後,他一直蟄居天津德租界6號(今河西區浦口道6號)寓所,專心經營實業。大總統徐世昌授予其「全國林墾督辦」的官銜,未就職。
末代親王
1917年7月1日成立復辟內閣。溥儀封張勳為忠勇親王[1],黎元洪為一等公。授張勳(政務總長兼首席議政大臣)、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為議政大臣,萬繩栻、胡嗣瑗為內閣閣丞。
評價
參見
延伸閱讀
[編]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