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謹(594年—632年5月2日),字弘慎,魏州繁水(在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軍事將領,曾在唐與東突厥的戰爭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另外,在玄武門之變中輔佐了日後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家世
- 祖父:張敢之,魏樂陵太守、西平縣公、齊司徒司馬。
- 父親:張仕儒,唐追贈使持節深州諸軍事、深州刺史、定遠郡公,諡曰昭。
隋末張公謹為王世充屬下洧州長史。618年,隨洧州刺史崔樞歸屬唐朝。任檢校鄒州別駕、右武候長史。李勣、尉遲敬德向秦王李世民介紹把他召入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626年7月),太子李建成逼迫當時是秦王的李世民政變,以擁立自己成為皇帝。李世民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恭等勸告李世民先發制人,進行政變自己當皇帝。李世民很猶豫,徵求秦王府幕僚們的意見,大家都支持政變。李世民又命人進行占卜以卜吉凶,當時恰好秦王府的幕僚張公謹從外面進來,便將占卜的龜殼奪過來扔在地上,說:「占卜是為了決定疑難之事的,現在事情並無疑難,還佔卜什麼呢!如果占卜的結果是不吉利的,難道就能夠停止行動了嗎?」於是才堅定了李世民政變的決心。
玄武門之變過程中,太子李建成被殺後,其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建成身死,嘆息道:「難道能夠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禍難嗎!」於是,他與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急馳趕到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張公謹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了大門,擋住馮立等人,馮立等人無法進入,保護了李世民。[1]
反擊東突厥
貞觀三年(629年),在經歷了東突厥不斷的襲擾和渭水之盟的恥辱之後,當時任代州都督的張公謹審視唐突雙方的勢力和形勢,正確地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言請求開始對東突厥的反擊,並列舉了六個原因:「第一、東突厥可汗頡利的統治殘暴,殺忠臣良將,而聽信奸臣小人的言語;第二、薛延陀等突厥部落反叛頡利;第三、頡利得罪了突利、拓設、欲谷設等突厥領袖,使其內部不團結,這些領袖不可能甘心居頡利之下;第四、塞北突厥駐地今年天氣惡劣,霜凍時間比往年早,使糧食減產,部隊糧食供應必然短缺;第五、頡利疏遠自己同族各部落,而親近外族諸侯將領,但這些將領心存猶豫,並不真心歸順,如果唐朝大軍到來,他們必定倒戈使突厥內亂;第六、目前唐人已經逐漸在北方定居,而且數量眾多,如果唐朝派遣軍隊,這些華人一定支持響應。」唐太宗於是派遣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為副總管前往討伐東突厥,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2]
之後李靖襲擊了定襄城,李世勣在白道截擊東突厥成功,頡利可汗與唐朝交好,唐朝則派遣唐儉為使者前往東突厥安撫。這時李靖建議出兵偷襲東突厥,張公謹則表示反對:「皇帝的詔書已經同意突厥投降,而且使者唐儉等還在突厥處,怎麼能在這個時候發兵攻擊呢?」參見陰山之戰。[2]
平定東突厥頡利可汗,以功封鄒國公。官至襄州都督,年三十九卒(《新唐書》雲年四十九卒)。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曰襄。貞觀十三年(639年),追思舊功,改封郯國公。十七年(643年),圖形於凌煙閣。唐高宗永徽中,又追贈荊州都督。
子嗣
- 長子:張大象,嗣封郯國公,官至戶部侍郎。長女張無量,《全唐文補遺》第2輯頁235載有墓志銘。
- 孫:張忱(644年—694年),字承珪,潞州潞城縣令。出繼季父右千牛張大雅為嗣。有子張儹、張俌。
- 次子:張大素,龍朔中歷位東台舍人,兼修國史,卒於懷州長史,撰寫《後魏書》一百卷、《隋書》三十卷。
- 三子:張大安,上元年間,歷任太子右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時章懷太子李賢在春宮,令張大安與太子洗馬劉訥言等注范曄《後漢書》。李賢被廢,左授普州刺史。光宅年間,卒於橫州司馬。
- 孫:張洽,左金吾將軍。有子張之緒。
- 孫:張涚(675年—740年),字尚潔,唐玄宗開元年間歷任衡州刺史、越州都督、秦州都督、太府少卿、國子祭酒、同州刺史。有子張臻、張整、張幹、張揆。
- 孫:張浚,侍御史。有子張之續。
- 四子:張大雅,右千牛,早卒。
註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