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遼(169年[1]—222年),字文遠,并州雁門郡馬邑縣(今中國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大夫莊)人。本姓聶,是西漢聶壹之後,為避禍改姓張[2]。東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前將軍,五子良將之一,諡號為剛侯。後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曾追隨丁原、董卓、呂布軍閥諸侯,後呂布兵敗後,歸降追隨曹操。公元215年,與李典、樂進以七千兵馬駐守合肥城,爆發合肥之戰,面對東吳孫權親征十萬大軍,並率領八百步兵以寡擊眾,大破孫權、呂蒙、甘寧、凌統等人,幾乎擒住孫權。經此一役,「登鋒陷陣」以及「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中國著名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威震逍遙津」情節,便是以此事為藍本。
張遼少時爲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3]。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崩[4]。大將軍何進召丁原率兵到洛陽[5],張遼一併前往。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6]。八月,何進被宦官所殺,并州牧董卓進京,殺丁原[7]。張遼還,兵歸董卓[8]。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太師董卓被司徒王允、中郎將呂布等人所殺[9],張遼統兵歸屬呂布,遷任騎都尉[10]。董卓將李傕等反,六月,奮武將軍呂布敗走[11],張遼跟從呂布逃亡。
建安元年(196年),呂布擊敗徐州牧劉備[12],任命二十八歲的張遼為魯相[13]。三年(198年),春,張遼時領北地太守,與中郎將高順攻打屯小沛的劉備,九月,破沛城[14]。十二月,司空曹操殺徐州刺史呂布於下邳[15]。張遼率餘眾歸降[16],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張遼數有戰功,遷裨將軍[17]。
建安五年(200年),大將軍袁紹派顏良等襲擊白馬。四月,曹操率軍前往救援,使張遼、關羽為先鋒,擊破袁軍,殺顏良[18]。後曹、袁相持於官渡。十月,袁紹軍潰敗[19],曹操遣張遼平定魯國各縣[20]。
六年(201年)[21],張遼隨夏侯淵討伐東海郡的昌豨,歷經數月,糧秣將盡。商議還軍,張遼向夏侯淵說:「數日,昌豨都會注視着我,其所發矢石又越來越少,此必是昌豨猶豫不定,可以勸誘。」於是向昌豨說要傳達曹操的命令。昌豨下山來對話,張遼說:先依附者能受大賞。昌豨答應投降。張遼隻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隨之往見曹操。曹操遣昌豨回,訓責張遼說:「這不是大將的所為。」張遼答道:「憑着明公的威信,我既然奉旨前往,昌豨必不敢加害。」[22]
八年(203年),曹操討伐袁譚、袁尚於黎陽[23],張遼因戰功而晉升為中堅將軍。袁尚堅守鄴城,曹操返回許都,命張遼和樂進攻陰安,遷徙當地居民到河南[24]。九年(204年),張遼隨曹操攻取鄴城[25],又轉攻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賊軍及黑山賊孫輕等[26]。
十年(205年),張遼隨曹操討滅袁譚,並另攻海濱,擊敗遼東太守公孫康之將柳毅等。張遼還軍到鄴城,曹操出城迎接,與其共乘一車[27]。曹操表功張遼、樂進和于禁三人,任命張遼為盪寇將軍[28]。張遼別擊江夏各縣,屯兵臨穎,受封為都亭侯[29]。張遼又與何夔征討矣平賊從錢數千人[30]。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張遼進諫:「天子在許,若劉表派遣劉備攻之,形勢不利。」曹操不聽。張遼隨同曹操北伐,遭遇烏桓軍。張遼力勸曹操接戰,鬥志昂揚。曹操見敵軍不整,將自己的麾旗授予張遼,任命張遼為前鋒出戰。張遼殺單于蹋頓,大破烏桓軍[31][32]。
後曹操遣張遼屯長社。出發前,軍中有人謀反,趁夜中製造動亂起火,全軍混亂。張遼對左右說:「不要亂動。這不會是全營的人都發生動亂,必定有製造叛亂的人,想要引起其他人的騷動而已。」張遼令不是反叛的人安靜坐下,率領數十親兵,立於陣中,斬殺生事者[33]。張遼與駐紮在潁陰縣的虎威將軍于禁、陽翟縣的折衝將軍樂進彼此不和,曹操命司空掾趙儼參三軍軍事,和睦三人。趙儼護張遼等將參與了赤壁之戰。[34]
十四年(209年),[35][36]廬江人陳蘭、梅成反於灊縣、六縣。曹操派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張遼督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梅成向于禁詐降,乘隙率眾會合陳蘭軍,並逃進灊山中的天柱山,依山防守。張遼要進山,眾將領表示:「我們兵少而道路險要,難以深入。」張遼說:「這就是一與一,勇者向前。」於是到山下安營,進攻,殺陳蘭、梅成,擄獲其軍。曹操論功稱讚張遼,增其封邑、給予假節[37]。
十八年(213年),曹操徵車騎將軍孫權還[38],留張遼、樂進、破虜將軍李典和七千餘兵卒駐守合肥[39]。十九年(214年) ,孫權征皖城[40],張遼救援未到時,城已破[41]。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征鎮民中郎將張魯[42],留函合肥護軍薛悌,寫道:敵軍來時再打開。八月,孫權率領十萬人攻合肥[43]。張遼等打開信,其上說:「如果孫權來犯,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護軍不得參戰。」將領們有所懷疑。張遼說:「如果等待救兵,此城必破。函中是教導我們趁敵軍未整時出擊,折其軍勢,以安衆人心,事後才可以守住此城。」[44]樂進等人無言。張遼怒道:「是成是敗,在此一戰。若還疑慮,我獨自出擊。」李典慨然同意一併出擊[45],張遼連夜募得八百敢死之士。
明日一早,張遼突襲孫權軍,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己的名字,直闖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登上高地以長戟自守,張遼叱喝孫權下來決戰。孫權見張遼兵少,下令包圍張遼,張遼與左右數十人突出。有部屬在重圍中呼救:「將軍棄我乎!」張遼便又翻身殺入重圍,救出餘眾,往來衝突,無人能當。到中午,張遼才回到城中防守,眾將皆服[46]。孫權軍攻城十餘日,發生流行病,退兵。前軍已發,孫權與呂蒙、蔣欽、凌統、甘寧等千餘人到逍遙津北,張遼率步騎追擊[47]。孫權幾乎不免,終在諸將的掩護下逃出[48][49]。或說張遼曾相遇孫權,但不知道是孫權本人[50]。
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傳說其名能止兒啼[51][52]。曹操對張遼大加讚許,拜其為征東將軍[53]。
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征孫權,到達合肥時,循行戰場,嘆息良久[54]。曹操與孫權戰於濡須口,臧霸與張遼同為前鋒。遇上霖雨,水漲,孫權軍船隻前移。大軍不安,張遼想要撤退,臧霸勸止說:要等候曹操的命令。明日果然有令,張遼向曹操說明情況,曹操加封臧霸的官職[55]。曹操增加張遼之兵,徙其屯居巢[56]。
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攻征南將軍曹仁於樊城[57]。張遼率軍前往解救曹仁,未到時,平寇將軍徐晃已經打敗關羽。張遼便與曹操會師摩陂,曹操乘車出來慰勞,並派其屯於陳郡[58]。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魏太子曹丕襲魏王位[59],遷張遼為前將軍,賜帛、穀,封其兄張汎及一子為列侯。不久孫權再叛,張遼還屯合淝,進爵都鄉侯。曹丕賜其母輿車,派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又命令將吏拜迎[60]。張遼與諸公卿勸曹丕稱帝[61]。十月,曹丕稱帝[62],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食邑至二千六百戶[63]。
黃初二年(221年),曹丕在洛陽建始殿引見張遼,問他破吳軍的情況。曹丕聽後對左右讚歎道:「此亦古之召虎也。」曹丕為張遼建造屋舍,又替其母興建殿室,把張遼曾募的敢從之士封為虎賁。孫權再次向曹魏稱臣後,張遼回到雍丘駐守,得了疾病。曹丕特遣侍中劉曄帶太醫應診[64],虎賁往來傳達張遼病況。曹丕甚至親到張遼軍營執其手問候,賜其御衣,更派太官送御食。病情稍有好轉後,張遼便返回其屯軍之所[65]。
三年(222年),孫權叛[66]。曹丕派張遼乘舟至海陵與征東大將軍曹休會合。孫權對其將領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同年,張遼等擊敗孫權的將領呂範。張遼的病情嚴重,卒於江都。曹丕知道之後,非常傷心,諡其為剛侯。其子張虎嗣爵[67]。張遼墓或位於廣陵(今揚州市廣陵區)一帶的華林寺內[68]。
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和李典在合肥的功勞,下詔: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69]。曹芳正始四年(243年),張遼等功臣被祀於曹操之廟[70]。
張遼的軍事表現受歷代所尊崇。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張遼止啼」一語。[78]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魏征東將軍晉陽侯張遼」。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79]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即包括張遼。[80]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遼亦位列其中。另外,日本小說家吉川英治於作品中創造的「遼來來(遼来々)」一語,即是形容張遼止啼的典故。[81]
三國時繁欽作品《征天山賦》,主要描寫張遼征討陳蘭、梅成時的狀況。賦題寫明:「丞相武平侯曹公東征,臨川未濟,群舒蠢動,割有灊、六,乃俾上將盪寇將軍張遼治兵南嶽之陽。」清末民初時期學者古直《曹子建詩箋》指出,陳思王曹植的作品《白馬篇》中的主角,是以張遼於207年征討烏桓時的形象為創作原型的。南北朝時的文學作品中,庾信《哀江南賦》有「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乍風驚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未辨聲於黃蓋,已先沈於杜侯。落帆黃鶴之浦,藏船鸚鵡之洲」之句。元代雜劇中,張遼主要有兩個身份:一是呂布手下「八健將」之一,二是曹操的親隨軍師,更有「百計張遼」之稱。託名關漢卿所作的雜劇《關雲長千里獨行》中,張遼的開場白就已道出其出身:「筆頭掃出千條計,腹內包藏七字書。小官姓張名遼,字文遠。幼習儒業,頗看韜略之書。先曾在呂布之下為健將,後在於曹丞相手下為參謀。」[85]而在不少雜劇劇目,張遼與許褚分別擔任曹操軍中重要的文武代表,二人經常作為曹操的心腹愛將而並列。如《劉玄德醉走黃鶴樓》中有「曹操以雄兵百萬,虎將千員。左有百計張遼,右有九牛許褚,獨霸許,虎視中原」句[86],《諸葛亮博望燒屯》中則有「則仗着主公前關將張飛,那裏怕他曹操下張遼許褚,更共那孫權行魯肅周瑜」句。[87]《三國志平話》中,張遼仍然擔任曹軍軍師,有「智囊先生」的稱號。[88]
在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由於作者「擁劉貶曹」的主旨,特在張遼身上體現其「忠義」以正面襯托關羽的形象[89]。較之於羅貫中所著《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點在毛綸、毛宗崗所改《三國演義》中更為明顯。
《三國演義》有兩個回目出現張遼的名字,分別是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與及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他先為呂布部將,多番令曹軍陷於苦戰,其武勇連關羽亦甚稱道,他曾對張飛說:「此人(張遼)武藝,不在你我之下。」後來呂布戰敗遭擒,張遼亦成為戰俘,於白門樓上表現剛烈,罵呂布為「匹夫」,大呼曹操為「國賊」,視死如歸。曹操下令絞殺呂布後,劉備、關羽為張遼求情,曹操便待張遼以上賓之禮。張遼感其恩情,於是投降,自此成為曹操將領。第二十五回中,曹操在下邳城外的土山上包圍關羽,張遼請纓勸說關羽暫降曹軍,以報關羽白門樓相救之恩。關羽降曹期間,張遼一直擔任曹操與關羽之間的協調者與斡旋者。後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被夏侯惇追趕糾纏,亦賴張遼趕至拆解二人紛爭,讓關羽可以順利離開曹營。張遼跟隨曹操後,一直隨軍征討,不久參與官渡之戰,先後大戰張郃,斬蔣奇,大敗袁尚、沮鵠。在追擊袁熙、袁尚時張遼受曹操任命,秉持軍麾,擔任首將,率領許褚、于禁、徐晃迎擊烏桓軍,張遼更親斬烏桓單于蹋頓,建立諸多戰功。
曹操南下追擊劉備於長坂時,張飛據橋拒守,並威脅曹操如不退兵便深入軍中取其首級,曹操一時被其氣燄嚇退。張遼從後追上曹操,分析張飛只有一人,不足深懼,宜重新追擊。赤壁之戰時,張遼與許褚一起擔任「護衛往來監戰使」,當孫權軍中的黃蓋以詐降計發動火攻時,曹操形勢艱險,張遼親載小舟渡曹操脫難,並射傷黃蓋。曹軍戰敗撤退期間,張遼一直護衛著曹操,為其抵敵呂蒙、張飛,最後曹軍受關羽堵截,張遼的出現令關羽動故舊之情,放過曹操,曹操才得免於難。赤壁戰後,曹操命張遼為主將,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禦孫權。第五十三回中,孫權親臨合肥戰線,與張遼經歷多場戰爭,均未能攻克合肥,其將領太史慈更於此役中被張遼將計就計射殺。第六十七回,孫權乘曹操遠在漢中的時機,再次引軍進攻合肥,張遼在曹操密令的指示下,靈活調動軍隊,並親自領軍迎擊孫權。最終大敗孫權軍隊,更幾乎擒住孫權。張遼因是役而威震逍遙津,名揚天下。
最後,張遼隨曹丕以大船征伐江東,軍隊被徐盛所擊敗。曹丕登岸逃亡時,吳將丁奉從岸邊殺至,張遼為保護曹丕上前迎敵,卻被丁奉以箭射其腰,回營後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及至魏將曹真、司馬懿主理對蜀戰爭之時,以張遼之子張虎及樂進之子樂綝二人為軍鋒,二人表現平庸。
羅貫中稱:「諕殺江南眾小兒,張遼名字透深閨。才聞乳母低聲說,夜靜更闌不敢啼。」 毛宗崗稱:「(徐)晃之戰沔水,與張遼之戰合淝,仿佛相類。兩人皆有大將才,故關公與之友善。然(張)遼能救(關)公於患難之中,(徐)晃獨窮(關)公於患難之際,則(徐)晃之為人殆遜於(張)遼。」[90]「張遼之守合淝,其真大將之才乎!大將之才三:既勝而能懼,是其慎也;聞變而不亂,是其定也;乘機以誘敵,是其謀也。宜其為關公之器重歟!惟大將不懼大將,亦惟大將能知大將。」
《三國志》曾有張遼「披甲持戟」的記載。[91]而在《三國演義》裏,張遼的武器主要是大刀,如在第五十三回就有「張遼揮刀來迎」語。[9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