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州中國隋朝起設置的一個唐朝上州宋朝為望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建制始於開皇初年(約581年)改合州為廬州,終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平廬州改建制為廬州路,歷時近700年,轄境大致為今天合肥市區全境、肥東縣全境、肥西縣全境、舒城縣全境、長豐縣南部,而廬江縣全境、巢湖市全境、無為縣全境、六安市區全境、霍山縣全境、英山縣全境、霍邱縣南部、金寨縣部分地區亦時有併入。

Quick Facts 廬州, 首府 ...
廬州
楊吳南唐後周
581年—1276年
Thumb
坐標:31°50′N 117°18′E
首府合肥縣
歷史
歷史 
• 成立
581年
• 廢除
1276年
貨幣開皇五銖開元通寶宋通元寶
分區
 • 類型
 • 單元合肥、慎 (梁)、廬江、舒城、襄安 (巢)、無為、開化、霍山、淠水
前身
繼承
合州 (安徽)
霍州 (北齊)
廬州路
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Close

沿革

開皇初年,改合州為廬州。治所在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

大業八年,領七縣:合肥縣、開化縣、霍山縣、慎縣、廬江縣、襄安縣、淠水縣。[1]

More information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區劃 ...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區劃 開皇元年 區劃 大業3年
廬州 霍州 廬江郡
汝陰郡 廬江郡 南梁郡 岳安郡 北沛郡 合肥縣 襄安縣
廬江縣 慎縣
霍山縣 開化縣
淠水縣
汝陰縣 廬江縣 慎縣 岳安縣
開化縣
新蔡縣
Close

武德三年,改為廬州,領合肥、廬江、慎三縣。[2]

武德七年,廢巢州及開城、扶陽二縣,改襄安為巢縣,屬廬州[2]

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二縣,取古龍舒縣之名,置舒城縣[2]

開元末年,領五縣:合肥縣、慎縣巢縣廬江縣舒城縣[1]

天寶元年,改為廬江郡。乾元元年,復為廬州。[2]

More information 唐朝廬州轄縣 ...
唐朝廬州轄縣
618年 合肥縣慎縣襄安縣廬江縣霍山縣[3]淠水縣
619年 合肥縣慎縣襄安縣廬江縣霍山縣(廢除淠水縣
620年 合肥縣慎縣廬江縣霍山縣襄安縣改屬巢州
621年 合肥縣慎縣廬江縣霍山縣改屬霍州
625年 合肥縣慎縣廬江縣襄安縣來屬,改為巢縣
626年 合肥縣慎縣廬江縣巢縣(新設舒城縣[4]
Close

太平興國三年,以巢、廬江二縣隸無為軍[5]

元豐三年,領三縣:合肥縣、慎縣、舒城縣。[5]

崇寧元年,領縣三:合肥縣、舒城縣、慎縣。[6]

紹興初年,寄治巢縣。[6]

乾道五年,詔修廬州城。明年三月二十二日興工,四月畢。[7]

慶元元年,因夏水毀城,王知新因命整治,並暗渠,浚長壕,修瓮城,視舊加倍。壁壘崇堅,樓櫓相望,稱雄淮右。[7]

開禧二年,帥田琳略加增修。[7]

嘉定四年,夏水毀城,帥李大東將新城、古城悉加修築,數月而就,並疏三壕,合雞鳴山水入於市河,金湯益固,比險方漢雲。古城凡九十三處,羊馬牆八百八十四丈,水埧九處九十二丈,臥牛一十五處五百二十六丈。又增修古城一帶女頭,與內城相為雄長雲。[7]

廢置

元朝至元十三年,改為廬州路。元朝至正二十四年(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政權改為廬州府,1912年廢除廬州府。

戶口

大業五年,戶四萬一千六百三十二。[8]

貞觀十三年,領縣四,戶五千三百五十八,口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三。[2]

天寶十三年,戶四萬三千三百二十三,口二十萬五千三百九十六。[2][9]

元豐三年,主戶六萬一百三十六,客戶三萬三百五十二。[5]

崇寧元年,戶八萬三千五十六,口一十七萬八千三百五十九。[6]

州格等升遷

乾元元年,升上州。[2]

大觀二年,升望州。[6]

建炎二年,置淮南西路安撫使司。[6]

乾道二年,置安撫使司於和州。[6]

乾道五年,復舊制。[6]


刺史

唐朝廬州刺史
  • 方亮(武德年間)
  • 段高(武德、貞觀年間)
  • 杜某(636年)
  • 盧寶胤(664年)
  • 韓儉(唐高宗時)
  • 鄭欽言(唐高宗時)
  • 樊季節(唐高宗時)
  • 畢憬(武周時)
  • 李千里(武周時)
  • 韋岳(武周時)
  • 沈成福(武周時)
  • 李迥秀(704年)
  • 朱敬則(706年)
  • 高嶧(唐中宗、唐睿宗時)
  • |王濟(開元初年)
  • 樊季節(開元年間)
  • 薛縉(開元年間)
  • 王師乾(開元年間)
  • 源光乘(開元年間)
  • 索敬節(開元年間)
  • 鄭杳(開元年間)
  • 竹承構(735年)
  • 敬誠(739年)
  • 廬江郡太守(742年—757年)
  • 趙良弼(760年)
  • 徐浩)(761年)
  • 張萬福(唐代宗初年)
  • 賈深(768年)
  • 裴諝(大曆年間)
  • 孫會(大曆年間)
  • 李崿(貞元初年)
  • 杜收(貞元年間)
  • 竇彧(貞元年間)
  • 羅珦(796年—802年)
  • 路應(802年)
  • 裴靖(803年)
  • 韋覃(貞元年間)
  • 王仲舒(811年,未任)
  • 薛丹(元和年間)
  • 殷祜(元和末年)
  • 張屺(821年)
  • 李翱(825年—827年)
  • 路某(827年—829年)
  • 李群(834年—835年)
  • 羅立言(835年)
  • 孫公乂(843年—846年)
  • 盧搏(851年—852年)
  • 溫璋(855年)
  • 盧潘(859年)
  • 馮韜(大中年間)
  • 敬湘(862年)
  • 盧鉟(869年)
  • 張搏(875年)
  • 鄭綮(乾符末年)
  • 薛沆(中和初年)
  • 許勍(中和年間)
  • 郎幼復(882年)
  • 楊行密(883年—887年)
  • 蔡儔(888年—893年)
  • 劉威(894年—906年)
  • 康儒(903年,未任)
  • 張崇(907年)
楊吳廬州刺史
南唐廬州刺史
後周廬州刺史
北宋知廬州
  • 趙贊(960年)
  • 宋偓(960年—963年)
  • 馮瓚(963年—964年)
  • 陳思讓(964年—969年)
  • 尹崇珂(973年)
  • 邢琪(975年—977年、983年—987年)
  • 魏震(988年—989年)
  • 趙安易(990年)
  • 趙鎔(992年)
  • 劉蒙叟(992年)
  • 刁衎(996年—998年)
  • 宋太初(1002年—1007年)
  • 劉琮(1014年—1015年)
  • 陳堯佐(1015年—1017年)
  • 高紳
  • 刁湛(1018年—1019年)
  • 馬亮(1020年)
  • 劉筠(1021年—1022年)
  • 馬亮(1022年—1027年)
  • 劉筠(1028年—1030年)
  • 梁頠
  • 陳堯佐(1033年)
  • 趙賀
  • 徐越(1036年)
  • 楊日嚴(1036年—1038年)
  • 張億(1039年)
  • 王質(1039年)
  • 李柬之(1041年—1045年)
  • 唐詢(1046年)
  • 林濰(1046年—1048年)
  • 陳希亮(1049年)
  • 呂公孺
  • 劉緯(1051年)
  • 張昷之(1052年)
  • 包拯(1053年)
  • 趙良規(1055年)
  • 李端願(1057年)
  • 張子憲(1058年)
  • 馮京(1059年)
  • 吳及(1060年)
  • 李端願(1062年)
  • 張田(1064年)
  • 傅俞堯(1066年—1070年)
  • 孫覺(1073年)
  • 劉定(1074年—1075年)
  • 陳繹(1077年)
  • 韓宗道(1078年—1080年)
  • 沈紳
  • 李良輔(1083年)
  • 何正臣(1084年)
  • 吳居厚(1085年)
  • 楊汲(1086年)
  • 穆珣(1088年)
  • 史宗范
  • 蹇周輔
  • 朱服(1091年)
  • 劉定(1092年)
  • 陳軒(1093年—1094年)
  • 章衡(1094年)
  • 王欽臣(1094年)
  • 王子京(1096年—1097年)
  • 劉定(1099年)
  • 朱服(1100年)
  • 陳師錫(1102年)
  • 龔原(1102年)
  • 蹇周輔(1102年)
  • 林顏(1104年)
  • 羅畸
  • 周燾
  • 李圖南(1112年)
  • 蔣猷(1113年)
  • 吳伯厚(1114年)
  • 翟汝文(1119年)
  • 劉僴(1123年—1125年)
  • 王孝迪(1125年—1126年)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