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恩A·C·巴克提韋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大師 (IASTAbhaya Caraṇāravinda Bhaktivedānta Svāmī Prabhupāda; 孟加拉語অভয চরণারৱিন্দ ভক্তিৱেদান্ত স্ৱামী প্রভুপাদ) (1896–1977) 是一位來自印度的靈性、哲學和宗教導師,將《摩訶真言》和「奎師那知覺」的教義傳播到全世界。他原名Abhay Charan De,後合法改名為Abhay Charanaravinda Bhaktivedanta Swami,通常被稱為Bhaktivedanta Swami、Srila Prabhupada或簡稱帕布帕德[3]

Quick Facts 聖恩A·C·巴克提韋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大師, 頭銜 ...
聖恩A·C·巴克提韋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大師
Thumb
1974年聖恩A·C·巴克提韋丹塔·斯瓦米在德國所攝
頭銜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的創辦人──阿闍黎
個人資料
出生
Abhay Charan De

(1896-09-01)1896年9月1日
逝世1977年11月14日(1977歲—11—14)(81歲)
 印度弗林達文
墓地伊世空神廟英語Krishna Balaram Mandir三摩地神殿
宗教信仰印度教
國籍印度
父母
  • 高爾·莫漢·德(父親)
  • 拉賈妮·德(母親)
宗派高迪亞外士那瓦主義
知名於哈瑞奎師那運動[1]
簽名Thumb
高級職位
上師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Thakurd英語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Thakurd
Close

為了完成年輕時從其靈性導師那裏收到的指令,將「奎師那知覺」以英語傳播,帕布帕德在69歲高齡時,於1965年從加爾各答乘坐一艘貨船前往紐約市,隨身僅攜帶一些書箱。他在美國無依無靠,但他在紐約市的一個公園唱誦哈瑞奎師那,舉行課程,並於1966年在一些早期學生的幫助下,創立了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ISKCON,音譯「伊世空」或者「益世康」),該協會現已在全球設有中心。

他教導的道路旨在使人認識到自己是永恆的靈性存在,與暫時的物質身體分離,並尋求恢復與至高生命體英語Svayam Bhagavan(以梵文奎師那為人所知)的沉睡關係。這通過各種實踐來實現,特別是通過從標準文本中聆聽奎師那,唱誦包含奎師那名字的真言,並採用奉獻服務奎師那的生活方式。作為這些實踐的一部分,帕布帕德要求他的受戒學生嚴格避免賭博、吃肉、魚和蛋、使用致幻劑(甚至是咖啡、茶或香煙),以及進行婚外性行為。與早期印度導師在西方推廣終極真理本質上是非個人性的觀點不同,他教導說絕對最終是個人的。

帕布帕德認為,作為導師的責任是完整地傳達奎師那的訊息,如同在核心靈性文本中找到的那樣,例如《薄伽梵歌》。為此,他撰寫並出版了一本翻譯和評論,名為《薄伽梵歌原意英語Bhagavad-Gītā As It Is》。他還撰寫並出版了印度著名但在其他地方幾乎不為人知的文本的翻譯和評論,例如《薄伽梵往世書》和《永恆的柴坦尼亞經英語Chaitanya Charitamrita》,從而令英語世界的讀者首次接觸這些文本。帕布帕德總共撰寫了超過八十本書籍。

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ISKCON在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被批評家標籤為邪教。儘管學者和法院駁斥了對邪教洗腦的指控,並認可ISKCON是印度教的一個正統分支,但在某些地方,「邪教」標籤和形象仍然存在。帕布帕德的一些言論引發了爭議,包括對民主、婦女和種族的看法。儘管如此,帕布帕德去世後數十年,他的教義和他所創立的協會仍然具有影響力,[4]一些學者和印度政治領袖稱他為在海外最成功的印度教傳播者之一。[5][6][7][8]

早年生活(1896–1922年)

聖恩A·C·巴克提韋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大師於1896年9月1日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9]他的父母是高爾·莫漢·德(Gour Mohan De)和拉賈妮·德(Rajani De)。[3] 父親是一位中等收入的商人,擁有自己的布料和服裝店。[10]帕布帕德在六歲時組織了「戰車節」的模仿活動,後來將這一節日帶到了西方。[11]1916年,帕布帕德開始在加爾各答的蘇格蘭教會學院學習,並於1920年畢業。[12]

中期生活(1922–1965年)

Thumb
賈拉杜塔號(1961)
Thumb
1965年8月31日。帕布帕德在「賈拉杜塔號」上經歷了心臟病發作後,他的日記五天內沒有任何記錄。然後他寫道:「在生死搏鬥中度過了一場大危機。」[13]

1922年,帕布帕德在朋友的建議下會見了瓦伊什納瓦學者和教師巴克提斯達塔·薩拉斯瓦蒂英語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9]1933年,他在阿拉哈巴德接受了巴克提斯達塔的精神啟蒙,並被賦予了「阿貝·查拉那拉文達」(Abhay Charanaravinda)的名字。[3][14]1944年,他開始出版《回到神格英語Back to Godhead》雜誌,[15][16][17]單獨撰寫、編輯、資助、出版和分發該雜誌。[18][19]1959年,他接受了「棄絕者」身份,並開始翻譯及註釋《薄伽梵往世書》等。1965年,帕布帕德乘坐遊輪「賈拉杜塔號」啟程前往美國,實現其啟蒙導師以英語宣導的願望。[20][21]

晚年生活(1965-1977年)

1966年,帕布帕德在紐約市成立了國際克里希納知覺協會(ISKCON)。他在三藩市建立了第二個中心,並在1967年舉辦了「曼陀羅搖滾舞會」,吸引了約三千人。1968年,他的弟子在倫敦披頭士樂隊成員相遇,[22][23]並錄製了《摩訶真言》單曲。[24][25]1970年,帕布帕德開始在印度建立寺廟,包括孟買、布里達邦和馬亞普爾。1977年11月14日,帕布帕德在布里達邦的ISKCON寺廟去世。[a]

哲學和教義

帕布帕德教導克里希納至高無上的人格神英語Svayam Bhagavan,是至高真理的最完整形式。[27][28][29][30]他強調克里希納的各種能量,包括「低等能量」(物質世界)和「高等能量」(有意識的生物)。[31][32][33]他批判無個人主義,並宣揚奉愛瑜伽英語Bhakti yoga,即對克里希納的純粹愛。帕布帕德提倡社會應按職業和生活階段組織,並反對現代的印度種姓制度[34]他還強調簡單生活和自給自足的農村社區。[35]

主要著作

帕布帕德的主要著作包括《薄伽梵歌原意英語Bhagavad-Gītā As It Is》和《薄伽梵往世書》 。[36]他還編寫及註釋了《奉愛的甘露》、《主柴坦亞的教誨》、《自在奧義書》等等。他成立了巴克提韋丹塔書信信託基金會,專門出版和分發其著作。[37][38]帕布帕德的著作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在全球廣泛發行。[39]他的著作被學者認為是傳統智慧的重要現代詮釋。

挑戰和爭議

帕布帕德的運動在1970年代面臨「洗腦」的指控和反邪教運動的挑戰。他努力應對ISKCON內部的管理和領導問題,包括性虐待和財務不端行為。帕布帕德在印度面臨來自傳統種姓制度的反對,並努力在孟買建設寺廟。帕布帕德過往的一些觀點或言論被認為對黑人持有種族歧視,對低種姓女性持有歧視態度。[40][41][42] 儘管如此,他的教義和運動在全球範圍內持續擴展。

影響

帕布帕德通過其著作和運動,使西方世界首次接觸到奉愛瑜伽和高迪亞瓦伊什納瓦教。他成功地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摩訶真言》。他在印度和世界各地建立了眾多寺廟和宗教中心。帕布帕德的運動在印度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支持。儘管面臨挑戰,ISKCON在帕布帕德的教義指導下持續成長。

學者們稱帕布帕德為具有魅力的精神領袖,並讚揚他的「人性」和「獨特性」。哈佛大學神學教授哈維·考克斯稱帕布帕德為「一百萬人中的一位」。[7]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德韋·戈達莫迪,以及印度總統沙卡爾·達亞爾·夏爾馬普拉納布·慕克吉普拉蒂巴·帕蒂爾皆讚揚帕布帕德及其工作。[43][8][44][45]美國國會議員圖爾西·加巴德讚揚帕布帕德的勇氣和憐憫。[46]帕布帕德的成就被視為印度精神財富的全球傳播。

紀念

帕布帕德的遺體被安葬在布里達邦的ISKCON寺廟,並在馬亞普爾建立了一個大型鮮花紀念堂。在西弗吉尼亞州新布里達邦、帕布帕德的金宮成為朝聖和旅遊景點。2001年,帕布帕德的出生地被開設為紀念地。2015年,帕布帕德啟程赴美五十週年紀念碑在加爾各答和波士頓揭幕。許多紀錄片和回憶錄記錄了帕布帕德的生活和成就。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