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性
巴拉萊卡琴的琴腹呈三角形,頸細長有品,背板平坦;有圓形音孔,有3根弦,品(фрет)可移動。由演奏者背挎着,用手指撥奏,或用皮革制的撥子進行彈奏。其音色與結他有相似之處。
現代的巴拉萊卡琴分為大小六種,最大的琴身高度相當於普通人的身高。由於尺寸和大小不同,音域和音高不一,倘若十幾架一起演奏,可以抵上一個交響樂隊,因此它可以克服其他單品種彈撥樂器音域不足、音質較單調的缺陷,從而在配器時充分展示自己的特色。
巴拉萊卡是俄羅斯民間歌舞中常用的伴奏樂器,在20世紀也用於大型巴拉萊卡樂隊。
歷史
巴拉萊卡琴由中亞哈薩克民間樂器冬不拉演變而來。最早於1715年開始使用,比其他兩種俄羅斯撥弦樂器古斯里琴和多姆拉琴出現時間略晚。
俄國著名彈撥樂演奏家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安德烈耶夫(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Андреев, 1861一1918)和格里高里·巴甫洛維奇·柳比莫夫(Григо́рий Павлович Любимов, 1881一1934)在改良巴拉萊卡琴和提高其演奏技藝方面功勞卓著。19世紀80年代在安德烈耶夫的領導下,由伊萬諾夫和帕謝爾布斯基合作巴拉萊卡琴進行改良。最初他們設計出巴拉萊卡族琴,後來納利莫夫設計出沿用至今的6中不同型號、不同音高的巴拉萊卡琴。
演奏者
俄羅斯彈撥樂器的集大成者當數尼古拉·彼得羅維奇·奧西波夫(Николай Петрович Осипов, 1901一1945)。他是前蘇聯巴拉萊卡琴演奏能手兼樂隊的著名指揮。
1940年始,任國立俄羅斯民族管弦樂團的藝術指導和指揮。當時這個以巴拉萊卡等彈撥樂器為主力的管弦樂團,陣容已比較龐大,能創作演奏多姆拉琴、巴拉萊卡琴的協奏曲,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樂曲。在他任職期間,樂團表演技巧和手法日益完善,曲目範圍日趨擴大。在他逝世的翌年(1946年),樂團以他的姓氏命名為奧西波夫俄羅斯民族管弦樂團。
相關專輯
參考文獻
- 艾禾,金弦撩撥 樂苑生輝——俄羅斯巴拉萊卡、多姆拉彈撥樂發展概況及其作品賞析,發燒友:1994年05期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