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坐落於中華民國山東省萊陽縣的一所鄉村師範學校,成立於1930年,1934年更名為山東省立萊陽簡易鄉村師範學校,1937年停辦。
歷史
1928年5月,中華民國大學院主持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會上決定各省應選址開設幼稚師範及鄉村師範學校。山東省教育廳於1929年8月在濟南設立了山東省立第一鄉村師範學校[1]。
1930年6月,山東省教育廳決定在萊陽成立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同月,萊陽縣政府以地方隨糧帶徵大洋4.22萬元,宣政院、馬山埠、三官廟舊廟觀價值約萬餘元的70餘間舊料作為校舍建築費用動工興建二鄉師,校址位於宣政院[2]、小寺廟舊址(今屬萊陽市城廂街道)[3]。1930年10月,董鳳宸出任二鄉師首任校長,學校設教務、訓育、事務三處,設教務員1人,訓育員1人,事務員2人,校醫1人,另外專設鄉村活動指導員及義務教育試驗區指導員各1人[1]。
1930年11月14日,二鄉師招考首屆新生,從250名應試者中錄取兩個班80名學生。1930年12月25日,開學上課。此後每年招生兩個班,每班定額40名。學校提供免費住宿,每個學生補貼月生活費5元。1931年9月,董鳳宸聘請王哲任教務主任,王哲為中共黨員。1932年1月,二鄉師校園竣工,佔地面積63.8畝,校舍290餘間,另有林場2餘畝,農場30餘畝,設有圖書館、閱覽室、理化儀器室、動植物標本室、工藝室、雅樂室、遊藝室、浴室、餐廳、衛生室、大禮堂、農場及操場、田徑場等設施。1932年4月起,學校增專設童子軍教員1人[1]。
1932年,國文教師張光吾因宣傳無政府主義,批評馬克思主義、俄國十月革命,被親共師生聯合驅逐。1932年10月,山東省主席兼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榘與第二十一師師長劉珍年爆發內戰。二鄉師因遭劉珍年部搶掠破壞,師生散逃,於1932年底停課。1933年5月複課[1]。
1934年2月23日,更名為「山東省立萊陽簡易鄉村師範學校」,簡稱「萊陽鄉師」,但也被習稱為「二鄉師」[1]。1934年3月,按山東省教育廳規定取消教務處、訓育處、事務處,設教務、訓育、事務、推廣、農事五部,各設主任1人,並分別設教務員、訓育員、事務員或幹事助理員若干人。事務部為周芳亭任主任。推广部主管推廣民眾教育,指導學生社會活動,主持實驗區內事宜,李景唐任主任。農事部主管各種農事調查、農事實驗、農事推廣及指導學生實習、農場經營等事宜,韓炳華任主任。二鄉師還附設中心小學一處,設主任1人。教師管理實行校長聘任制,被聘教師一般都是大學本科畢業生,少數是專科畢業生。1935年9月,何其芳到校任教[1]。
1935年12月,一二·九運動爆發,二鄉師學生罷課兩周、組織抗日宣傳活動響應。1936年秋,吳幸之等5人秘密建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小隊。1936年10月10日,學生自治會組織召開萊陽鄉師學生抗日救國會成立大會。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學校召開悼念大會,進行抗日宣傳動員[1]。
隨着中華民國的抗日戰爭白熱化,1937年8月起北京一帶高校內遷,1937年10月山東省教育廳通知省立、縣立學校火速遷往臨沂[4]。因學校南遷,學校11月停辦[1]。12月23日,大日本帝國北支那方面軍第2軍南渡黃河攻入山東腹地。
萊陽鄉師歷時八年,共招收了八級學生640餘人[5]。萊陽鄉師停辦後,大部分師生或前往中共陝甘寧邊區,或參加當地抗日游擊隊,或參加中共地下活動,成為中國共產黨各條戰線上的領導幹部[1]。
學科與課程
學科 | 課程 | 備註 |
---|---|---|
語文科 | 國文、國語文法、國音字母、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字學、兒童文學、文學理論 | |
數學科 | 算學、代數、平面幾何 | |
理化科 | 初中物理、初中化學、簡易有機化學 | |
自然科 | 生理衛生、植物、動物、礦物 | |
史地科 | 中國歷史、中國地理、外國歷史、世界地理 | |
藝體科 | 音樂、圖畫、勞作、體育、國術 | 國術為童子軍課程 |
農業常識 | 農業概要、土壤學、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 | |
社會科 | 公民、社會科學、三民主義、農村經濟、合作概論、法律常識 | |
教育科 | 教育心理學、鄉村教育、各科教學法、民眾教育、小學行政、兒童心理、小學教學法、幼稚教育、教材研究、推廣教育、教育應用文 | |
選修科 | 英語、家事學 | 家事學限女生選修 |
選修科每周僅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安排兩三次課。1934年改簡易鄉師後,自然科被分為植物、動物、化學、物理四科,增設水利概要、教育概論、教育測驗與統計、小學教育、實習等課程[1]。
學制與學時安排
秋季開學,學制4年8個學期。各科均採用學分制,每周授課1小時,課外複習1小時,滿一學期記1學分;作文、實習等課外預備時間不足1小時的課程記0.5學分。每學期平均應修28個學分,修滿224學分才可以畢業[1]。
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六上課6天,每天有50分鐘一節的正課8節。星期一的第一節固定為「總理紀念周」演講或政治形勢報告,星期六的最後一節則固定是班會[1]。
實習與鄉村啟蒙
二鄉師設有義務教育實驗區,包括萊陽城西大沽河兩岸的周格莊等15個村。1933年秋至二鄉師疏散期間,在萊陽城南遲家莊開辦實驗小學,組織遲家莊30餘名學齡兒童免費入學,由師範部學生主持校務,師範部四年級學生分組輪流負責教學,每組教學兩周,為學生提供畢業前實習[1]。
二鄉師設有內分為果樹區、棉作區、農作區、花圃區、蔬菜區、畜牧區、林木區等的農事實驗場供學生勞作實習[1]。
二鄉師在春秋農閒期間開設民眾夜校,教職員也由學生選任,學校推广部及指導員負責監督和指導。民眾夜校組織附近村民進行識字和快速學習,課程一般由五到六個月,安排在晚6點至8點或7點至9點。最初民眾夜校設在校內,1933年後在西子泊、西關、南關、城南村、宮家菜園、北關等處各辦一處,以擴大對附近村民的教育[1]。
相關
1938年秋,山東省立第六聯合中學在萊陽縣城外的二鄉師舊址籌組,原煙臺中學校長張敏之任校長。1938年10月,六聯中正式開始上課。1938年底,因日軍壓迫,萊陽城形勢吃緊,六聯中遷往牟平縣青山村[4]。
紀念
二鄉師舊址位於萊陽市城廂街道西至泊村北的萊陽劇院附近[6],萊陽劇院大院內豎立有「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遺址」紀念碑[2]。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