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支那方面軍(日語:北支那方面軍),中文資料中亦稱華北方面軍,是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的一支軍隊,前身為中國駐屯軍。部隊通稱號:甲。與關東軍等並列。
1937年8月31日,日軍大本營撤銷中國駐屯軍番號,編成華北方面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為司令官,轄第1軍和第2軍,直轄第5師團(坂垣征四郎)、第109師團、中國駐屯混成第11旅團(鈴木重康)、臨時航空兵團。
第1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下轄第6、第14、第20師團;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中將,下轄第4、第16、第108師團。
該方面軍的作戰地域包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以及綏遠、察哈爾、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一部分。
1937年9月,華北方面軍設立特務部,作為日本在華北淪陷區的經濟領導機關,以加強對於交通、經濟的建設,加快籌備建立華北偽政權。特務部受華北方面軍參謀長的直接統轄,下設總務課、第一課、第二課、第三課。1938年底日本對華經濟、政治統治的中央機關—興亞院正式成立。1939年3月,在北京設立興亞院華北聯絡部,代表日本政府對華北佔領區實施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殖民統治,但行政上須同時接受日本政府興亞院和華北方面軍的雙重領導。1938年底至1939年初,華北方面軍撤銷特務部,在其參謀部特別設立了第四課,主管華北佔領區的政治、經濟和勞務等事宜。
根據華北方面軍醫療部門機密檔案,自1938年1月1日至1940年11月30日華北方面軍總共陣亡24,074人、受傷66,548人,另有4,692人病死[1]。
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大日本帝國陸軍北支那方面軍的最高指揮官,抗戰期間共有七任司令官。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原有中國駐屯軍改編為北支那方面軍,寺內壽一大將出任首任司令官。1938年軍司令部由天津遷往北平鐵獅子胡同段祺瑞執政府舊址。1945年10月10日最後一任司令官根本博中將向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投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