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化學領域,實驗式[1][2](empirical formula)又稱最簡式,是表示化合物中各種原子最簡單整數比例的化學式[3],為元素分析實驗而得的測量結果,故而得名。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12月15日) |
實驗式並不能區分最簡整數比相同的幾種化學物質,更不能解釋結構或區分同分異構體;例如,一氧化硫()的實驗式就是 ,而二氧化二硫()的實驗式也是 ;因此,一氧化硫和二氧化二硫,都是硫和氧的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實驗式。又如,對於正己烷而言,它的示性式為,此式可表明它的直鏈結構及分子中的碳氫原子個數;而它的實驗式則為,3和7最大公因數為1,此式不能表明它含有多少碳原子,更不能表達其結構或用以區別其同分異構體。
簡化式或簡式是與實驗式類似的化學式,其列出了各種原子的實際數目,如正己烷的簡化式為,最簡式為,前者的化合物原子的比例「非最簡單」整數比。
常見物質例子
物理用法
在物理學領域,實驗式又稱為經驗式、經驗公式,乃是一個從實驗或猜想導引出來,而不是直接從「第一原理」導引出來,可以預測觀察結果的數學方程式。
一個標準的例子是專門預測氫原子譜線波長的里德伯公式。於1888年被提出,這公式可以準確地預測萊曼系的波長。可是,一直到1913年,尼爾斯·玻爾發表了他著名的原子玻爾模型以後,科學家們才搞清楚為什麼這公式會如此地準確。
參閱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