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書又名清音子弟書子弟段兒弦子書,是流傳於東北地區滿族人口中的曲藝形式。子弟書多由一人表演用三弦伴奏,只唱不說,音調和緩、低沉、肅穆。子弟書產生於乾隆年間,清光緒年間逐漸衰落,在民國年間唱腔失傳,至今僅僅有五百餘篇唱本存世。子弟書對中國北方曲藝產生了極大影響,包括單弦京韻大鼓、東北二人轉等曲種都深受子弟書的影響,這些曲種的一些經典唱段甚至是直接移植自子弟書唱本。

起源與發展

子弟書形成於乾隆年間,最早的子弟書脫胎於滿族傳統祭祀活動過程中的打神鼓誦禱詞活動,一些滿族人將民族傳說故事用神鼓的音韻演唱,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說唱藝術形式。由於這種藝術形式最初僅在八旗子弟中流傳,因而便被稱作子弟書。清曼殊震鈞所著《天咫偶聞》中曾經提到子弟書的起源:「昔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創於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

早期的子弟書是滿漢合壁本,唱詠的題材多涉及八旗子弟日常生活、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文學名著等,以八角鼓為伴奏。子弟書最初僅在北京流傳,逐漸分衍出東調和西調兩種風格,西調又名西韻、西城調、西城板,歷史較久,風格婉約,多為描寫愛情故事的段子,其曲調也頗為纏綿;東調又名東韻、東城調,風格豪邁,所表現的多為慷慨激昂的歷史故事,曲調也非常粗獷慷慨。顧琳所著《書詞緒論》中曾經記述了東西調子弟書的區別「書之派起自國朝……有東西派之別,其西派未嘗不善,惟嫌陰腔太多,不若東派正大渾涵,有古歌之遺響。」清嘉慶初年,東城調隨北京滿族官員傳入東北地區,逐漸衍生出了無伴奏的清音子弟書;西城調傳入天津發展成為具有天津風格的衛子弟。子弟書隨滿族官員在中國北方的擴散對於日後鼓書、單弦等北方曲種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嘉慶末年,子弟書開始從滿蒙八旗向普通市民中擴散,成為廣受京津等地普通市民歡迎的一種曲藝形式。為了迎合觀眾的欣賞習慣,子弟書的表演形式發生了一定變化,從最初的滿漢合壁轉變為用漢語演唱,伴奏的樂器也從八角鼓變為三弦。在之後的數十年間子弟書在京城非常流行,產生了大量新題材新曲目,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子弟書藝人和作者如石玉昆、繆東麟、奕賡、郭棟兒、安靜亭等,在此期間,子弟書是北京最為流行的曲藝形式之一。

同治年間,子弟書藝術發展達到了頂峰,著名藝人郭棟兒在原有的東西兩調基礎之上開創了曲風明快,唱詞通俗的南城調,更進一步擴大了子弟書藝術的受眾範圍,此後許多盲人也因為演唱子弟書出色而名聞於市,據《天咫偶聞》記載「瞽人擅此者,如王心遠、趙德璧之屬,聲價極昂。」

光緒年間,隨着鼓書、單弦、快書等曲藝形式的興旺,子弟書開始衰落,許多內容古雅艱澀難懂的子弟書曲目逐漸失傳,東西兩調幾乎絕響,南城調的許多曲目和唱腔被單弦吸收;流傳於東北的子弟書則融入東北二人轉;而天津的衛子弟卻得以保留,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才徹底失傳。

目前子弟書作為一個曲種已經消失,但受到子弟書影響的單弦、二人轉等曲種仍然在中國北方廣泛流行,遺留下來的約五百部子弟書唱本,是研究子弟書以及清代文學的重要標本。

題材與藝術特色

子弟書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其早期唱詞大多深奧古雅,隨着向民間的普及,唱詞和表現題材逐漸通俗化。子弟書的題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其一是歷史故事,以《三國》、《水滸》、《封神演義》、《包公案》等中的故事為代表,流傳至今的唱本有《白帝城託孤》、《長坂坡》等;一類是明清小說雜劇雜曲中的故事,以《西廂記》、《紅樓夢》、《金瓶梅》、《三俠五義》等的故事為代表,流傳至今的唱本有《探晴雯》等;此外還有一類表現的是市井見聞,社會生活,風土人情,保留至今的唱本有《逛二閘》、《逛護國寺》、《侍衛嘆》、《窮鬼嘆》等,此外還有專門表現子弟書藝人生活的唱本,如《郭揀兒》、《評昆論》等。

子弟書屬於鼓書的一種,均為敘事題材的曲目,與其他鼓書曲種不同的是,子弟書有唱無說,表演者或自彈自唱或兩人配合一彈一唱進行表演。子弟書唱段由七言上下句詩文為基本句式組成,非常工整,但是在七言前加三字頭、句後加附加句、句中加襯詞、插句等也常出現,因而其句式顯得比較自由。子弟書唱本一般由詩篇和正本兩部分組成,詩篇類似評書中的定場詩和評彈中的開篇,是獨立於正本的小段,內容大多是對故事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句式結構較為工整,一般為二句、四句、六句或八句的七言詩句;正本是子弟書唱本的主體,用於敘述故事,一般的子弟書唱本故事敘述都非常精煉,有些故事情節複雜,則會在正本中分回,一篇書詞一般分作一到三回,長篇故事也有數十回的,每回唱詞在數十句上下。子弟書韻腳通用北方十三道大轍,開篇中一韻到底,正本中每迴轉韻一次,或數回同用一韻。

子弟書是一種從雅到俗的藝術形式,清代許多文人非常熱衷於子弟書唱本的創作,其中不乏文學大家,因而流傳至今的子弟書唱本,文字大多古雅清秀,是研究清代文學發展的重要標本。

影響

子弟書作為一個獨立的曲種,在清光緒年間逐漸衰落,最終失傳,但是許多子弟書曲目和唱腔在單弦河西大鼓京韻大鼓梅花大鼓二人轉等中國北方曲種中流傳下來,而單弦更是全盤接受了子弟書南城調的全部唱段和唱腔,因而研究者認為子弟書對中國北方曲藝各曲種的形成和曲目的豐富有極大的影響。

用於稱呼業餘戲曲愛好者的「票友」一詞也是受到子弟書的影響而產生的,清中前期的子弟書僅流傳於八旗子弟中間,為保持軍隊的戰鬥力,清政府對八旗子弟從事娛樂活動採取嚴厲的管理措施,旗人聚眾演唱子弟書需要持有朝廷頒發的龍票,由分佈各處的票房根據龍票負責組織演唱活動,久而久之便將業餘從事演唱活動的人員稱為票友。

子弟書研究

由於子弟書的唱腔大多都已在清末年失傳,因而子弟書唱本是現存的研究子弟書這一曲種的唯一資料,對子弟書的研究也更多地局限於子弟書唱本的文學研究。

清代一些書鋪專以刻印刊行子弟書唱本為業。樂善堂、百本堂、別埜堂、同樂堂、聚卷堂等都是知名的子弟書唱本出版者,這些唱本是研究子弟書的民國時期一些曲藝研究者搜集整理的各家刻本,為子弟書研究留下了許多珍貴資料。目前研究較多子弟書唱本的編目有清代的《樂善堂子弟書目錄》、《百本張子弟書目錄》、《別野堂子弟書目錄》,民國時期的《中國俗曲總目稿》、傅惜華編《子弟書總目》、《子弟書目拾遺》、《綏中吳氏雙棔書屋所藏子弟書目錄》馬隅卿劉半農顧頡剛等整理的《蒙古車王府曲本分類目錄》數部不等。

歷史上曾經出版的專門研究子弟書的專著有趙景深的《大鼓研究》外編(1936年),傅惜華的《子弟書考》、《明代小說與子弟書》等、高季安的《子弟書源流》(1955年),胡光平的《韓小窗生平及其作品考查記》、關德棟的《現存羅松窗、韓小窗子弟書目》等、周貽白的《韓小窗與羅松窗》、《大鼓書與子弟書》、劉烈茂的《論車王府抄藏曲本子弟書的文學價值》、康保成的《子弟書作者「鶴侶氏」生平、家世考略》等,這些專著的內容涉及子弟書的起源發展、藝術特色、著名藝人和作者研究等。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