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大眼鱼龙科的一属鱼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眼魚龍屬(屬名:Ophthalmosaurus,意為「眼睛蜥蜴」),是種生存在侏羅紀中到晚期的魚龍類,以其特大的眼睛而聞名,大眼魚龍主要的化石發現於歐洲、北美洲與阿根廷;因為發現的化石數量非常之多,所以大眾對一般「魚龍」一詞的刻板印象非但不是「魚龍屬」、也不是擁有各類魚龍的「魚龍超目」,而是本屬——大眼魚龍。大眼魚龍的嘴部幾乎沒有牙齒,是為了捕食魷魚、菊石、鸚鵡螺等頭足類而適應的結果,牠們擁有海豚形狀的優美外形,身長6公尺,生態位和吃頭足類的習性也和現代海豚如出一轍。
大眼魚龍屬 | |
---|---|
位於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愛西尼大眼魚龍骨架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爬蟲綱 Reptilia |
目: | †魚龍目 Ichthyosauria |
科: | †大眼魚龍科 Ophthalmosauridae |
亞科: | †大眼魚龍亞科 Ophthalmosaurinae |
屬: | †大眼魚龍屬 Ophthalmosaurus Seeley, 1874 |
模式種 | |
愛西尼大眼魚龍 Ophthalmosaurus icenicus Seeley, 1874
| |
異名 | |
|
大眼魚龍的可能次異名有:Baptanodon、Mollesaurus、副大眼魚龍(Paraophthalmosaurus)、Undorosaurus、以及Yasykovia。[1]在大眼魚龍科中,大眼魚龍的最近親是海岸龍。[2]
如同其他魚龍類,大眼魚龍以尾巴先出的方式產下幼年體,尾巴先出是避免淹死幼年體。已在超過50個化石遺骸裏發現未孵化的幼年體,幼年體數量從2到11個不等。
大眼魚龍的身體呈淚滴形,尾鰭呈半月形。牠的前肢較後肢發展良好,這顯示當尾巴推進時,前鰭狀肢充當舵用。大眼魚龍的眼睛直徑長達4吋,與身體相比相當大。眼睛佔了幾乎頭顱骨所有的空間,並由鞏膜骨環保護,可協助眼睛在深水中維持形狀。 [1]眼睛的大小以及鞏膜骨環,顯示大眼魚龍在光線微弱的深水中獵食,或者顯示牠們在夜間獵食,獵物晚間較為活耀。
研究顯示大眼魚龍可潛入水中長達接近20分鐘,甚至更久。[2]大眼魚龍游泳的速度已被證實可達2.5m/s,甚至更快,但更保守的估計是1m/s。一隻大眼魚龍可以在20分鐘內,潛入600公尺水中然後回到水面。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